福建果蔬,从大棚走向全国

29.04.2015  13:45
  4月底,正是春耕生产热火朝天的时节,而在诏安,随着大棚青椒采收接近尾声,闲下来的沈贤达已经开始盘点去冬今春这一季的收成。

  “每亩纯利润达到5000元以上,总收入150多万元。”沈贤达的森达家庭农场位于诏安县白洋乡塘西村,去年秋天,他开始架设简易大棚,种植青椒300亩。

  去年冬至到今年2月期间,青椒田头价一度达到每公斤8元,为了定到货,来自黑龙江、山东的北方客商甚至驻守在田头。效益这么好,沈贤达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抓住了南北方的“时间差”。

  去冬今春以来,我省像沈贤达这样通过大棚种植果蔬赚钱的农户并非少数。与此同时,我省闽江以南沿海一带正在形成一条高优设施蔬菜生产带。

  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翁定河告诉记者,一方面,我省人多地少,需要在有限的土地实现高产,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我省冬季光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冬种设施蔬菜的天然条件。但,冬种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高的特点,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我省出台了大棚建设补贴政策进行扶持引导。

  早些年的冬天,塘西村的地除了种一些叶菜供村民自家需要,大部分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去年,沈贤达在考察时发现,北方的冬天对果蔬需求量很大,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搭起简易大棚种起了青椒。

  为什么要在大棚里种青椒?沈贤达说,由于叶菜类保鲜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只能种植茄果类,而茄果类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有大棚来保温。

  与沈贤达不谋而合的是,惠安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从2013年起,逐渐把重心从种植露地胡萝卜转向发展设施大棚果蔬。合作社负责人何添文说,之所以把重心转向大棚果蔬,一个是因为出产稳定,不受气候影响;二是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今年,合作社的西红柿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进入北京和上海的肯德基。

  令人欣喜的是,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我省本土蔬菜种苗繁育企业——厦门百利种苗开始崭露头角。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种苗便是来自厦门。

  百利种苗总经理康英德说,公司从荷兰引进优秀的果蔬品种在本地试种,此后再通过嫁接进行繁育并推广。去年,公司年产茄果类嫁接苗3000万株,实现产值2400万元,辐射农户15000户,成为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种苗繁育企业。

  翁定河表示,大棚设施的发展,带动了种植结构的转变,同时也让福建果蔬走进大棚实现升级,以优秀的品质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据统计,截至目前,我省冬种大棚设施蔬果已超过30万亩,占全省冬种蔬菜的1/10。(本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沈乾生 吴楠)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