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过芸溪生态修复记
作为厦门海沧的母亲河,干流总长15.1公里、流经6个村的过芸溪,流域范围内养殖业、玛瑙加工业规模较大,曾存在玛瑙小作坊多、蛋鸭养殖多及污水乱排、河道乱占等乱象,流域水质差,严重影响沿线村民生活品质和河道防洪排涝能力。
去年12月,过芸溪被厦门确定为小流域治理的试点单元。如今,不到一年,过芸溪流域范围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系统修复及人文景观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在外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初步形成“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的创新样本。
养殖鲶鱼,净化生活污水
养殖鲶鱼,大多数人是为了食用,或出售获取经济回报。农家乐经营者陈金城,却有别的目的。
他的农家乐,开在海沧东孚街道的天竺山脚,属过芸溪流域范围。近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占地约5平方米的污水处理池紧邻厨房而建,农家乐的餐厨垃圾与生活污水全收纳于此,经沉淀净化,再通过沟渠排出。
陈金城说,由于农家乐人流量大,又经营餐饮,排出的生活污水氨氮、高锰酸盐含量高。尽管净化后的水质已达要求,他还是在排水沟渠里养殖了浮萍、鸢尾等水生植物,并投放几十尾鲶鱼。据介绍,鲶鱼会吃掉污水中的杂质,而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则如同一张过滤网,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
这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加上厨房装设的油烟过滤设备,每年需投入数万元。“虽是自掏腰包,但我们都很乐意。”陈金城说,以前过芸溪水质差、异味重,沿岸没人愿靠近,现在每到周末,游客很多。21家农家乐的经营者尝到甜头,把环境看得比什么都重,自发参与流域生态环境的维护。
东孚街道办事处主任颜跃喜介绍,小流域治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系统性高,海沧区进一步创新完善党委、工作站、协会、合作社与农户的“4+1”模式等党建富民强村机制,探索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自然村党支部+方案共谋委员会+实施共建委员会+监督共管委员会+验收共评委员会”的“1+4”自治机制,发动村民全面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共同缔造,集众人之智,举各界之力,形成流域治理的强大合力。
拆掉鸭棚,打造花径绿道
过芸溪被纳入小流域治理试点后,作为责任主体的东孚街道制定出整体规划方案。方案确定,重点要从养殖场等污染源治理着手。
方案有了,但推进并不容易。过坂水库是过芸溪流域的核心区,村民吴建文在这里搭盖了3间简易鸭棚,养殖3.5万只蛋鸭。面对上门做工作的干部群众,他也有苦衷:“要不是为了生计,我也不想养鸭。天天生活在养殖场周围,又脏又臭,孩子们都不爱在家住。”
小流域治理不能只堵不疏,而要充分考虑群众生活生计,因势利导引导群众转变生活生产方式——这是大家的共识。当地积极引导村民挖掘苗木、农家乐、休闲农业等发展潜力,进一步完善“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最终,吴建文拆掉鸭棚,建起花卉合作社,经营苗圃场。他还在花卉协会的带领下,参与过芸溪流域治理,拿出苗木打造花径绿道,让其成为串联过芸溪几条支流的休闲展示景点和生产生活通廊。
而处于流域范围内的洪塘村村民何晓彬,更是租用一块6亩的杂地,对10口共约60亩鱼塘淤泥集中处理,加工成有机肥,并销售给城建集团用于绿化,走出一条变废为宝之路。
据介绍,试点流域范围内65家玛瑙小作坊、7家生猪养殖场、5家蛋鸭养殖场目前已全清退,实现“水清、岸绿、河道洁”。
吸引游客,兴起休闲农业
不久前,大曦山?洪塘村入选农业部公布的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列。这是继去年以“全省唯一”的身份跻身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后,该村庄又一次捧起分量很重的奖项。
荣誉背后是“治理小流域也是唤醒乡愁过程”的理念。当地结合闽南地域特色,对村庄内的戏台、宗祠、大榕树等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土”味。同时,注重挖掘各村特色,结合当地资源发展都市农业、鱼塘风光、休闲湿地等,营建“一村一景”,打响生态旅游名气。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仅三天就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
良好的环境,也吸引外出青年回村创业,发展休闲农业。从阿里巴巴辞职回村创业的陈及滨,利用“互联网+”经营民宿,已实现月均2.5万元收入;蔡陆顺回乡开办“杨厝66号农舍”农家乐,日均营业额在5000元以上,节假日高达1万-2万元;高国雄放弃在厦门曾厝垵经营旅馆,回乡办民宿,并自发指导苏永博兄弟建起“舒适云曦”民宿。
在这些青年的带动下,片区内已发展农家乐21家、民宿6家和花卉苗木单位25家,初步形成集种植、观光、休闲、农家乐、民宿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带动本地就业超过500人,惠及试点范围内近15%的人口,人均月收入增加近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