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2015年,龙岩市被授予“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城市。
直面百姓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好家园的新期待,近年来龙岩市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着力治山、治水、治大气,突出城乡绿化一体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节能减排增效,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6.1万亩,其中阔叶树种植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75%,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91%,持续保持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百姓富与生态美逐步形成有机统一。
一度大气污染严重的革命老区,如今已成福建环保设备研发制造最集聚之地,行走在龙岩的城市乡间、大街小巷、公园社区,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绿意。
龙岩市下辖的长汀县昔日水土流失严重,被称“火焰山”,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艰辛治理,这里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园”。
龙岩市新罗区龙津河流域,养猪场曾经“遍地开花”,猪粪污染导致水质恶化。龙岩市为此投入补偿资金5亿元,关闭拆迁流域内的猪舍面积180万平方米。整治之后,如今的龙津河水质自2000年以来首次从劣五类提升到四类标准。
受小水泥厂、小煤矿企业影响,龙岩市一度空气污染严重。为此,龙岩对水泥污染企业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关闭落后产能企业42家,淘汰落后产能529.6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7%。
“治山、治水、治大气”是龙岩市的三场生态建设的攻坚战。“过去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浑的;现在天是蓝的,水是清的,深呼吸一下都有清香味。”新罗区居民邱仁宏说。
其实,长期以来,龙岩以“资源大市”闻名: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中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龙岩的资源型产业比重一度占到55%左右,非资源型的产业比重只有44%多。
这种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代价沉重、不可持续,转型迫在眉睫。要扔掉资源型城市的帽子,就要按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要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上世纪70年代创立时只有5万元资本和7个人的山区小企业,发展到如今净资产20多亿元、员工5000多人的全国环保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在龙净环保这一龙头公司带领下,龙岩市已形成大气污染治理产业集群,成为福建省环保设备研发制造最集聚的地方。根据规划,到2015年,龙岩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达120亿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基地之一。目前,龙岩市的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已占到50.8%,“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进程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