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9.11.22:福建工程学院: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2.11.2019  17:03

福建工程学院: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坚持围绕立德树人,以建设高水平专业为引领,持续夯实教学质量基础,以提升服务区域能力为引领,持续强化产教深度融合,以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实现办学层次向以本科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转变,学科布局向高原学科、应用型学科分类推进,科研创新向多点并进、多学科协同创新转变,学校管理改革与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发展成为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创新之路。

      专业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1月1日,第54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福建省高校有6个典型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其中,福建工程学院有“多企融合,智慧建造”“面向区域,打造行业牵头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筑行业工程师实验班改革实例”“构建建筑现代化产业学院,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等4个典型案例入选,并在博览会上集中展示、路演。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正式发布“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福建工程学院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高校第五,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第一。

      “大学要回归教学本位。”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说,近年来,学校坚守“以工为主、区域性、应用型”的定位,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评估认证为抓手,不断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促进转型落地,推动学校向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变。

      2012年起,福建工程学院就开始构建以评估认证为抓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同类型高校中,率先建立了“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办法”“非技术能力培养实施办法”“课程思政督导”等制度,推动建立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从教育教学思想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改革等,全力促进转型落地,推动学校向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变。

      “目前,住建部负责评估认证的所有专业(6个),学校均已通过专业认证;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5个专业,也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CEEAA)。在贯彻执行中国特色‘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中,学校通过国家级专业认证评估的数量位列同类院校前茅。”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蒋柱武介绍说。

      据介绍,学校将持续推进专业认证评估,争取列入国家认证评估专业目录的工科专业将来都能按照国际实际等效的教学质量标准开展认证评估,保证学校绝大部分工程类专业在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轨道和质量保障体系下运行。

      福建工程学院校长童昕说,学校将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与专业认证评估紧密结合,2015年,学校与福州大学作为福建省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高校,在考察中获得较高评价。

      依托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国家级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福建工程学院联合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共同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大体系、四个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了61门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置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实现了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覆盖,构建深度产教融合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性经济的需求,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在升级传统专业、建设新专业两方面同时下功夫。”童昕校长介绍说, 学校成立了智能制造等4个不同合作模式的产业学院,以及建筑现代化等4个行业工程师实验班;围绕数字经济、“互联网+”等人才需求,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物联网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发挥专业间的交互效应与集群整体带动优势,建成对接“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创新链的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建筑类等8大省级示范性专业集群。2018年,学校推动“两新”交汇向交融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探索”项目,获批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创新科研 面向产业服务社会

      在教学质量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学校在科研上也收获了累累硕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6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子课题);获授权专利100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244篇,其中SCI、SSCI、EI、CSSCI等来源期刊发表1711篇……2014—2018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9项,其中国家级2项,2013年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9年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一等奖3项。

      “创新科研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吴仁华认为,在福建工程学院,“产学合作”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专利转化上,而是立足服务区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同时捕捉新兴产业方向,做前瞻式的研究,提前布局,助力福建赶超。

      这些年来,学校依托新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精确成型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等20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学科综合、交叉融合优势,培养和引进300多位博士,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与产业化,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助推区域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校企共赢。

      “我们的科研导向是,教师不能关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等转化,而要多跑企业、行业,找到社会和行业实际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邹复民,同时也是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北斗导航与指挥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他介绍说:“比如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瞄准福建交通跨越发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联合福建省交通厅、电子信息集团、厦门雅迅等政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共同解决交通轨迹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难题,制定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安全服务平台等系列国家与行业标准,推动车联网企业转型升级,成果‘基于大数据的道路运输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及其终端’,获福建省2016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学校的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自2003年起与福耀集团合作,聚焦汽车玻璃深加工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研究,解决了玻璃的弯压和钢化两个核心问题,并开发了功能化拓展玻璃的制造技术,成果“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获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与福耀集团继续深入开展高品质汽车玻璃成型技术研究,3年累计新增总产值12亿多元,利税2.5亿元,成果“汽车玻璃塑料包边精密高品质成型关键技术”再获福建省2014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科研团队,针对嘉泰数控公司柔性制造系统高速高精加工数控机床的高速颤振问题,解决了整机动态性能、高速控制技术和快速故障诊断等3项技术瓶颈,打破西方发达国家数控技术的垄断和对我国进口限制,3年累计新增总产值10.51亿元,利税1.06亿元,公司于2016年上市并成为国家“数控一代”泉州示范工程推广牵头企业,成果“数控机床创新设计技术及应用推广”获2017年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科研团队解决了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难题,在复杂地质条件高风险特长超大断面隧道安全施工及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果在福平铁路、杭黄客运专线、厦门地铁等工程中应用,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学校还主动承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研究项目和培训工作,主持完成《福建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关于推动我省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等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和调研报告;与驻地闽侯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产教融合,筹划共建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推进对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编撰工作,建成省内首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编纂被誉为福建版“四库全书”的《福建文献汇编》,填补了福建历史上地方总集的空白。

      “服务区域社会需要,彰显大学的使命感。从单一学科获奖,到多个学科获奖,从偶发获奖到持续获奖,这是对我校科研服务社会的肯定。”吴仁华说,在科研服务产业、服务社会中,教师的工程化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反哺教育。

      暖心助学 培养一人就业一人

      在今年的迎新现场,广告学藏族新生旦增的父母,在聆听完学校关心关爱藏族同学的相关举措和育人特色后,当即从自己的行李中取出洁白的哈达双手为校领导披上,激动地说:“把孩子放在福建工程学院,我们很放心!

      据介绍,学校联合省扶贫基金会,创新建立了大学生关爱联动中心,面向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城乡特困供养人员、残疾学生、孤儿等政策兜底学生群体,提出了“暖心助学”“健心调适”“初心学习”“诚心养成”等4个计划,和“赢在未来”“量体裁衣”“弱鸟先飞”“精准滴灌”等4项行动。如“暖心助学”,注重经济资助,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新生提供800元的新生开学补贴,每年4800元的国家助学金,毕业的时候还提供2000元的求职补助;“健心调试”聚焦身心健康,针对该群体学生开展专题素质拓展和团体辅导训练;“量体裁衣”则依托“北森职业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性向测评。

      “自1992年举办首届西藏班以来,教育援藏工作已经走过了27个春秋。逐步形成了培养藏族学生‘经济资助全覆盖,一个都不漏;成长帮扶全员化,一个都不落;关爱联动全方位,一个都不愁’的育人特色。”学校每年开展西藏少数民族文化推广活动,通过开展藏文化展览节、试穿藏服以及锅庄舞会等形式,在“格桑花开”中培育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石榴籽”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

      对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秉承“有爱心、有温度、有色彩、有能量”的工作理念,除了“扶贫”,更注重“扶志”“扶智”,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建立资助育人“文明养成”“实践服务”和“思创融合”的“三堂课”,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网络文明”的督导者、垂范者和奉献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置15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成立受助学子义工服务队,定期进社区开展义务维修家电、急救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

      为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解困一户,造福社会”,学校将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培育,放在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据介绍,学校共组织了51支“红旅”创业团队,参与师生2000余名,其中,团队成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30%。比如2015级广告学专业金同学来自残疾家庭,学校为他制定了职业生涯帮扶清单,引导他积极参加学校创新创业培育课程和项目,如今已经创立自有品牌“小精灵”,将福鼎特产推向全国30个省(市)和地区,带动福鼎当地农户创收,项目参加首届红色筑梦之旅省赛获得省创业基金支持和“最具创业潜力奖”的荣誉称号。

      在“三堂课”的引领下,学校涌现出福建省首届“最美学生”施玲珊,勇救落水父子的郭新贤、张俊峰、许伟坡,“海西励志先锋人物”黎花等一批先进典型,学校也获得了“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福建省最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全省十佳资助工作单位”等荣誉。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11/22/node_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