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村前小溪水 如何清又清
“调研时走过一条小溪,又臭又脏,污水垃圾直接流入大江,在下游一公里,就是饮用水取水口。”23日召开的省政协专题协商会上,让省政协专题调研组成员揪心的是,在我省,这样的小河小溪数量不少。
清清小溪水,绕村入江流。此情此景,何时再现?
今年省政协第二场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聚焦“加强小流域水质监测与治理”,共谋良策。
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密布,干流以外的支流广义上都属于小流域,全省有694条。近些年,我省Ⅰ ~Ⅱ类水质比例明显下降,2015年仅为35.4%,比2010年下降了15.7个百分点。
“小流域污染日趋严重,导致干流优质水比例下降。”调研组表示,如果小流域污染久拖不治,久治不愈,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小流域变为“臭水沟”“黑水河”“牛奶溪”,量变引发质变,导致干流水质恶化。
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清,“毛细血管”的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我省优质水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重点攻坚,守住底线
省政协常委杨琳认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生猪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排污等,是造成小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如何啃下这些“硬骨头”,全力打好小流域治理攻坚战?协商会上,各方纷纷拿出了具体思路对策。
省环科院副院长张玉珍建议,省里早日研究、合理确定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同时根据农村污水排放特点和各地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类型、工艺的污水处理方式。
省住建厅负责人回应称,我省《关于推进全省农村污水垃圾整治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目前正在征求省直部门意见,拟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方案提出,2018年底前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完成3900个建制村污水处理。今年底前,全面完成“六江两溪”流域1公里范围内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100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1300个村庄污水治理。
针对生猪养殖污染问题,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力争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所有生猪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任务,实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对在规定时限内改造不到位的生猪养殖场一律关闭拆除。今年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广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推广有机肥、沼气渣,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狠抓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整治矿山采选行业,重点开展“十小”企业排查核查;开展小流域生态保护修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引导小型水电站退转改……
“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坏,这是小流域污染治理的底线。”委员们呼吁,从现在起合力重点攻坚,方能实现“两年新进展,三年见成效,五年水质基本达标、消除劣质五类水体”的整治目标。
强化监管,敢于问责
小流域的污染非一朝一夕,牵住“责任”这一牛鼻子,强化属地责任和监测监管,治污才有保障。
调研组认为,治污关键要抓好落实,突出“一把手”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齐抓共管打好组合拳,把水质改善作为考核评价小流域整治成效的标准,以水质论英雄。
省政协常委马祥庆说,我省水质监测主要针对干流和重要支流,建议要拓展延伸水质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硬件和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小流域综合治理。
对此,省环保厅负责人表示,将全面设监测点,着力推进小流域监测网络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全省10公里以上小流域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同时,强化小流域环境监管,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执法和环保督察,着力构建高效的小流域工作推进机制。
下一步,我省将把小流域环境治理作为“十三五”时期全省环保工作重点,加快编制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层层分解水污染防治责任,完善河长责任体系,促进小流域水质达标,实现水清、岸绿。
资金使用上,我省去年投入生态环保资金达46亿元。委员们认为,这些资金分散,不经整合难以直接用于污水治理。省财政厅负责人表示,将采纳委员建议,加强资金监管和统筹整合,努力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人人参与,市场运作
打好小流域污染治理攻坚战,既要政府主导,也要全民参与。
“说起家门口水质改善,老百姓愿望迫切,现实中却又很少参与。”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咨询专家、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苏玉萍建议,省里尽快建设一批教育基地和小流域治理示范点,加大科普宣传教育,以点带面,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和治污参与积极性。
省政协委员、省疾控中心主任技师潘亮建议,要加大公益性水质监测的经费保障,健全市、县、乡环保志愿队伍,发挥环保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在小流域水质监测与治理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治理的第三方,治污作用日益明显。南平正大欧瑞信公司董事长李建飞希望省里对参与治污并作出贡献的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调动企业积极性。
委员们还建议,要将《福建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的适用范围拓展到闽江、九龙江、敖江之外的其他流域,在全省范围形成共治小流域污染的局面。
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要不断拓展水土流失治理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推广企业化运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营造全面动员、全体参与、全社会关注的治水治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