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探寻仙游官杜陂遗址

12.11.2015  11:03

仙游官杜陂今安在?

      近日,沿着红木飘香的仙游县艺都路,笔者来到了红木佛珠专业村榜头镇赤荷村,一位上了年纪的村干部为我们带路。他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官陂,原先的水渠已被村民填埋成了红木佛珠一条街。”看着这全民皆商的情景,心中自然就明白官杜陂的命运了。

      官杜陂是仙游县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官陂居上,杜陂居下,相距150米,均系用河卵石堆筑的临时性拦水坝。据《八闽通志》载,宋代仙游县有陂、坝651座。宋淳祐二年(1242年)榜头杜陂渠建成投用,位于今榜头镇赤荷村溪口,可灌溉榜头一带7000多亩农田。群众引种靛青加工为青黛以染布,葛布花色品种和产量成倍增长,畅销县内外。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德乡折桂里灵山(今榜头镇灵山村科井)人,官至刑部郎中的郑瑞星告老返乡倡建官陂,在溪口截引木兰溪支流仙水溪水源,集雨面积180平方公里,引水主干渠17公里,灌溉榜头一带5000多亩耕地。当地群众为纪念郑瑞星造福桑梓的功绩,把水渠称为“官陂渠”,亦叫“尚书渠”。

      从赤荷村村部出发,大约步行一公里的路程,来到一棵参天古松树下,老干部指着树右侧的石碑说,这上面刻着的是官陂的碑文。细读碑文,笔者感佩“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的功德。如今,官陂渠道依稀可见,渠内已没有往昔的水流。

      1975年,杜陂被毁,改由官陂引水灌溉。1978年,国家拨款改建官陂,即在官陂的旧址上重砌一座浆砌条石滚水坝,命名“官杜陂”,正式把两陂合并,灌区统一管理,并重修干渠2条长17.4公里,支渠35条长35公里,灌溉榜头公社15个大队。

      为了使渠道畅通无阻、水源充足,1980年仙游县组织力量对官杜陂主干渠部分渠道进行改弯取直。经过历年的整修改建,至上世纪90年代,灌溉面积增至1.06万亩,比1949年增加1倍,抗旱能力也从原60天提高到90天。1994年,官杜陂被定为仙游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至今,官杜陂工程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发挥应有的水利设施作用,受益村落有赤荷、上墘、莲墘等7个社区和光埔、望厝、灵山等8个建制村,为榜头镇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农耕时代,官、杜两陂对当地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时至今日,榜头一带红木产业风生水起,全民经商热潮正如火如荼,人们或许已经无暇用上官杜陂水利设施。但官杜陂遗址尚在,倘若你问起官杜陂的故事,上了年纪的老人仍会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

昨日我省局部发生暴雨
受副高边缘以及低层切变影响,昨天我省出现分散性暴雨。据5月30日6时~31日6时统计,共有20个县(市、区)的37个乡镇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武夷山市雨量超过100毫米为123.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