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学习强国APP 2020.6.29: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04.07.2020  09:36

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叶 琛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同志深深植根于内心并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的价值取向。《学习时报》近期推出的《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生动展现了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八闽大地的真挚情感、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创新探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无论身处何处,始终坚定地关心人民、相信人民、造福人民,“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关心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无数次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开展调研。他与老百姓坐在一起喝茶、吃“糯米米时”;“三进下党”,对贫困乡镇充满深情;“四下基层”,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贴近群众、为群众办实事。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一是善于见微知著,了解人民需要。“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同志专门到乡下最贫困的地方去了解情况,到基层单位,到小学,到田间地头,到老百姓家里走访。他到老百姓家里,首先关心的一定是他们的生活、吃住情况。有时掀开锅盖,看看老百姓吃得怎么样;有时摸摸被褥,看看是否柔软舒适。正是这种深入基层、贴近一线的工作作风,让他能够真切地听到群众的心里话,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二是乐于倾听问题,坚持人民立场。采访实录中,许多同志都回忆起习近平同志平易近人的故事。他“经常利用晚饭之后的时间找一些干部谈心,与大家充分交流”。“有的老同志喜欢反映问题,爱提意见,但习书记却很愿意和老同志们住在一起。他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对老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重视”。几乎每一个人在回忆中都会提到,“群众乐于和他接触,向他反映问题”。三是敢于动真碰硬,回应人民期待。习近平同志在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宁德沿海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发现很多渔民在陆地上没有房子,平时就生活在船上,条件非常艰苦。他积极协调各部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祖祖辈辈漂泊海上的连家船民搬家上岸。在福建17年半时间里,习近平同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走遍八闽山川,时刻牵挂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相信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习近平同志始终坚定地相信人民,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一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一次新闻采访中,习近平同志说:“厦门取得的成绩,是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赛,靠的是厦门建设和改革的参与者,厦门人民群众才是厦门建设的主体,各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厦门人民的辛勤努力。”这反映出他一直以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同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凝心聚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七到晋江,总结提出了做大民营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他注意到南平市向农村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有利于更快打开当地工作局面,工作成效比较显著,便对此进行了专题指导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特派员制度。三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时,重视把地方的发展目标和群众利益、愿望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催生出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面对耕地面积不足严重制约古田经济发展的现状,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集人民群众的智慧,搞好综合性立体开发,大力鼓励在古田发展食用菌产业。据采访实录记载,古田这样一个小县城,上世纪90年代光民间食用菌研究所就有30多家。正是这种“上下同欲”的共同努力,让古田发展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造福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同志的为民情怀,深刻体现在造福人民之中。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造福人民,重在系统,要在协调。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期间,引领地方发展时,特别注重发展的全局性。不论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还是统揽福州发展全局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都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和规划意识,高度注重全局性、系统性。采访实录中提到,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不厌其烦,认真去做工作,通过反复协调和协商,一点一点逐步取得进展,同时做工作善于抓关键环节,一点突破,全面开花。造福人民,关乎眼前,注重长远。一方面,造福人民,强调从现实、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另一方面,造福人民,又要求面向未来,注重人民的长远利益,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17年多,是福建发展的重要时期。福建的GDP总量在改革开放前居全国第22位,2000年跃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从第23位跃居第7位。造福人民,重在谋划,贵在落实。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抓住历史机遇,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为厦门、为福州制订的战略发展规划,都是为期15年、20年的中长期规划。

      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培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自觉与境界,奋发有为,埋头苦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20-06/29/content_1266085.htm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41666432538545837&item_id=44166643253854583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