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方志百科全书”卢美松:难忘文史初心 敬恭桑梓深情

14.03.2017  15:35

   【人物名片】

  卢美松,1944年9月出生于福州市鼓楼区琼水河东之水部柳宅村,著名文史学家。现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闽都文化研究会评审委员会首席顾问。曾经兼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副理事长,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炎黄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他幼年就读私塾,1952年至1957年就读于琼水小学(现鼓楼第五中心小学);1957年至1958年,初中一年就读于福州十一中,后转学到福州十五中;1960年至1963年于福州高级中学完成高中学业;1963年至196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1969年1月在北京军区农场(山西洪洞县)劳动锻炼。1970年8月在大兴县芦城人民公社工作。1973年3月任教于大兴县委党校。1976年2月调回福州,先后任福建省财政厅人事教育处干部、副科长、副处长。1985年8月任新创办的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94年3月起调任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编审。2004年6月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2011年10月受聘为馆员),2014年退休。

  福州新闻网记者 陈洪亮 王礼林 文/图

卢美松

  2014年12月,卢美松年届古稀,卸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却并未停下文史研究和书籍编纂的忙碌步伐,依然每天应付来自各方的文史专业咨询,其顾问和编纂任务仍然无法止步。

  自小志趣钟情文史,并以此作为终身事业和精神寄托。在感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睿智时,他说,“文史是智者的砺石,惟有坚忍者可以磨砻造就。”从1994年专门从事福建地方志编修、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开始,足迹踏遍八闽每个县市和众多乡村,20多年来经手编辑出版著作近三百部,因而获得“福建史志百科”的美誉。

  在内容博赡的文史丛林中,他满怀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感情与敬畏之心,以过人勤勉和不懈努力,或编书,或著述,或论文,或研史,或撰序题跋,皆为文史而作。这或许源于他不能割舍的文史爱好,或是不能忘情于乡邦的文运史迹。他在思索“社会的自然进程就是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之深意,三十余年没有一天离书搁笔。他说,“‘小草恋山,野人怀土’,夙愿与职责都敦促我守望这片故土。”

  作为北大学子,他景仰北大首任校长、乡贤严复,卢美松正是选在宫巷“严复书院”接受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的专访。

   智窦初开 惊艳诗境迷上国学

  卢美松于1944年10月出生在福州东郊农民家庭。因时艰家贫,又是家中长子,很小就开始农务与家务的劳作。幼时喜看闽剧、听评话,听老人讲地方故事。

  六岁入私塾,“智窦初开”:每日课诵《三字经》,描红字簿,学海初泛舟,开启了对神秘知识世界的求知渴望。

  但他一直谦称自己读书起步慢,并举例佐证:甫上初中,喜欢《红楼梦》,就到校图书馆借阅,管理员给了他一本繁体字版的《石头记》,当时很觉诧异,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同一本书。

  彼时,其父购置的旧木屋厅堂和楼房楹柱上贴满红纸对联。上小学以后,方认得字是“民生在勤;德行唯俭”。“杯酒纵横廿一史;炉香缭绕十三经”。许多年后解得其意,才知这户房东原也是书香门第。他开玩笑称,大抵是因为生长在这里,也沾了这户人家遗留的文气,从而走上读史从文的道路吧。

  现在无从追寻他何时埋下喜好文史的种子。不过,据他回忆,初中时初见《汉语》《文学》和《历史》教材就心生好感。让他记忆清晰的,应该是在初一开始接受的“诗教”,从此深深迷恋上中国传统文化。

  记得初中始读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语文老师边朗读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描绘: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十分好看;老师还用福州方言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他首次震撼于古诗境象之美,努力记诵。他至今还能背诵出明代散曲家王磐的《朝天子》:

  “斜插,杏花,当一幅横披画。毛诗中谁道鼠无牙?却怎生咬倒了金瓶架?水流向床头,春拖在墙下。这情理宁甘罢?那里去告他,那里去诉他?也只索细数着猫儿骂。

  多年过去,卢老闭起眼睛都能感觉出这么一幅生动的“横披画”。你看,老鼠把“春拖到墙下”,而主人告诉无门,只得骂猫儿,这情景何其生动有趣。还有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满眼画意,都是在乡野常见的景象。特别是老师讲解“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坡上,小黄牛正吃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枝头点缀着几只寒鸦,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卢忆说这些便陶醉其中,连称“这是何等美景啊!

  他记得老师详细讲解何为“点暮鸦”:因为黄昏时分,远望树梢乌鸦只剩一个黑点。这种场景也是他在家乡的田园岁月所见,他经常在黄昏时候出神地佇望着邻村荷宅大樟树上聒噪的暮鸦。诗歌意象之美,让他永生难忘。少年不识愁滋味,唯觉桑梓美如画。老师的“诗教”引人入胜,让他入门之后从此不能自拔。

  在他的记忆中,不敢自称“好古敏学”,但笨鸟勤习,手不释卷,嗜读古史、古诗、古文之癖,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