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搭上信息化快车 智慧气象触手可及
4月22日至26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等三项气象相关项目参展,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公众和媒体的“围观”,人们感叹未来已来,智慧气象原来触手可及。
在智慧气象的“幕后”,福建省气象信息化工作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面对“没有气象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的迫切要求,福建省气象局把推进气象信息化与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按照“统一环境、产品精细、信息通用、流程简约”的模式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等三类核心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统筹集约的气象信息业务体系,使气象信息化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整合 构建统筹集约稳定可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近年来,福建省气象网络通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资料应用能力有所提升,但信息集约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整合信息基础设施,统一数据环境。
通过对气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整合,福建省气象部门建成了以地面宽带和卫星广播网为主、无线和北斗应急通信为辅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在海岛、偏远山区建成400个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自动气象站,确保应急状态下观测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池,实现资源动态调配、按需供给,全省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投入业务化运行,实现了实时气象业务所需的地面、高空、雷达、卫星、气象服务产品等气象数据统一服务接口的应用接入,单日数据下载量超过 50GB,日平均访问量20万余次,福建省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网格一体化预报系统、福建省气象服务产品库等主要省级业务系统全部接入CIMISS本地应用,奠定了统一数据服务的基础。
推进调整 实现高效透明的业务流程管理
有了统筹集约稳定可靠的基础环境做支撑,业务流程也要做出相应调整,才能推进气象业务向高效率和高效益发展。福建省气象局简化归并观测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本省天气气候业务流程,梳理调整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通过纵向归并流程,横向打通环节,建立起了集约化、一体化的数据流程和业务产品流程。
福建省气象局优化调整全省区域站和GNSS/Met站通信传输业务流程,减少资料流转环节,研发区域站监控APP,实现全省区域自动站设备状态、数据收集完整性和时效性统一在线监控和异常报警,为台站保障提供便利。开展地面观测无人值守试点,以优化数据流程、集约数据监控与数据质量控制为核心,探索地面观测业务整合集约。
按照扁平化业务布局,福建开展城镇天气预报和乡镇精细化预报业务调整,推进气象精细化网格预报向省级集约,实现全省网格预报业务化运行。与此同时,规范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与共享,统一标准流程,开展气象服务产品清理工作,优化气象服务产品有效供给。
深化应用 助推预报服务智能化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受大陆与大洋气候的相互影响,气候复杂多变,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目标。
为推进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福建省气象局建成了基于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4)框架的精细化预报网格编辑平台、预报产品制作智能化业务平台等,实现落区、网格、站点一体化制作,更好地满足了地方党委政府对降雨预报精细到乡镇、点对点精准指挥的要求。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和认知计算建立强对流识别、外推算法和定量降水临近的预报系统,实现了短临预报产品的快速制作、发布和共享,智能预报业务的发展显著提升了福建省预报质量。
依托全省统一的信息化数据和智能网络预报产品,福建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无线通信、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省公共气象服务一体化平台,涵盖服务数据采集、服务产品智能的再加工、共享、分发、互动和监控全流程。
在福建,许多人对智慧气象并不陌生:300万“知天气”APP用户可以随时查阅所处位置的七天天气和未来36小时内的逐小时预报,设施种植户通过“农气宝”可享受“一棚一测一报一送一控制”的“私人订制”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农业、国土、林业、水文、交通等领域根据实际需求可获取“量体裁衣”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从防灾减灾到保障生产活动,再到公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搭上信息化快车,“智慧”的气象服务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中国气象报福建记者站谢玉丽、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