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文化走向远方旅游更有诗意

18.11.2019  15:25

  在刚闭幕的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上,我省“全福游、有全福”文化旅游投融资暨重大项目推介专场活动实效斐然,现场共有32个文化旅游投融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184.97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来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独具优势,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希望福建的同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将促进彼此产业链增值,产生巨大社会经济价值,让文化走向远方,让旅游更有诗意。5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充分发掘福建的自然、人文资源等优势,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福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文旅的力量,正融入经济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新福建建设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文旅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福建山海交融,人文荟萃,自然生态优越,环境清新宜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在去年底抓住南龙铁路开通全省高铁形成闭环的契机,作出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的决策部署。

  近日,从海外归来的陈依伯到永泰寻根。从古老的嵩口古镇到古村落、庄寨,从随处可见的竹编、泥塑等非遗创意产品到民俗体验,每一处景点、各类特色旅游产品,无不彰显着浓厚的乡土文化,也牵引出陈依伯内心的乡愁,让他一路赞叹不已。

  为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省文旅部门拓展乡村文化旅游,以留住乡愁记忆为主题,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在永泰,秀丽的青云山、古老的嵩口古镇都是当地往日打造起来的旅游名片。如今,随着古村落和庄寨文化保护与开发,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永泰庄寨,正成为永泰旅游的一个爆点。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该县旅游收入近4亿元,再创新高。

  如何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体,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科技”,用文化创意与演艺有机结合,打造实景演出,开发旅游演艺项目,是我省提升游客的娱乐体验感、增强景区吸引力的一大有效途径。到目前,已打造了《印象大红袍》《闽南传奇秀》、梅林戏展示等一批精品旅游演艺。《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自2010年公演至今,共演出近4000场,实现销售收入约7亿元。

  产业探新路。平潭兼顾资源开发与保护,打造高品质全域旅游,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8.5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77.38%。为大力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我省先行先试,出台《支持平潭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十条措施》,已成立7家台资旅行社,1家台资合资旅行社获准经营福建居民赴台团队旅游业务,并允许台湾导游领队在平潭自贸片区执业。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推进了文化产品的旅游转化和旅游产品的文化衍生。目前,我省已培育30个“金牌旅游村”。永泰县、武夷山市、武平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去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0亿人次,较2014年规模扩大2.26亿人次,年均增长18.1%;实现旅游总收入6634.58亿元,较2014年规模扩大3900亿元,年均增长23.7%。

   文化自信,书写壮丽福建故事

  人文荟萃的福建孕育了丰富的福建精神,并在八闽大地赓续弘扬。

  高甲戏是闽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然而却在省内外演出中获得巨大成功。2017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创作演出的高甲戏《大稻埕》,唱响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日保台壮歌,凸显精神筋骨和民族大义。该戏以海峡题材、抗战主题、两岸携手等鲜明特色,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文化自信和创造力,标注福建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发展速度。

  5年来,我省开掘本土文化资源,聚焦红色题材、改革开放题材、新福建建设题材、海峡题材等,创立艺术精品策划论证“火花茶会”机制并举办63期,融合全省创作资源并借智全国专家,创作提升了一批现实题材暨主题性创作重点剧目,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福建故事。

  近3年来,全省有50多部作品参加国家级重大展演,数量居全国前列。高甲戏《大稻埕》、闽剧《生命》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福建戏剧该奖项的六届蝉联。2017年起,连续3年入选文旅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10部重点扶持剧目。

  “走出去”,海丝文化绽放国际舞台,唱响福建好声音。

  我省创排的《丝海梦寻》,演绎了800年前泉州港一家两代水手远航西亚的感人故事,艺术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竞发、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况,向世界各国传递中国人民的对外友好传统,传递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望。自2014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丝海梦寻》相继在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吉隆坡、雅加达及新加坡等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上演。

  海丝文化是福建的一张金名片,“一带一路”是福建的新机遇。5年来,我省大力建设海丝文化走廊,“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赴海外巡展,举办两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印尼、比利时等13个国家举办7次“中国·福建周”系列活动;在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建立5家“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在马来西亚等海丝沿线国家设立7个“福建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4年以来,全省新建和改扩建博物馆共28个,总共投入20多亿元;启动实施8个国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15个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10个传统村落文物展示利用项目。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在霞浦县松港街道长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有“长沙书苑”和移民展示馆等,这里还成了福建音乐推广协会乡村音乐传习所、福建海峡油画院文化交流基地、霞浦诗歌创作吟诵基地等。村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下棋、作画,还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交流。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由一座废旧仓库改造而成的。

  我省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5年来,全省突出资源整合共享,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已实现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村(社区)已完成13652个,各地“百姓大舞台”演出节目精彩纷呈。(记者 李珂)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