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2017.10.15、东南网2017.10.16、中国新闻网2017.10.16:福建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为产业转型厚植人才优势

18.10.2017  10:30

福建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为产业转型厚植人才优势

王文清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蔡佳杰

新华网福州10月15日电(王文清)14日,以“分享·融合·突破·跨越”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在福州落下帷幕。12日至14日,来自两岸高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高谈精研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路径和未来走向。

职业教育:建设新福建的新引擎

                职业教育,福建领风气之先。

                  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创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职业技术学堂,有别于科举之旧学,福建船政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福建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轫地。

                职业教育,福建行稳而致远。

                今天,福建民办高职院校21所、民办中职学校42所,每百万人口民办高校数居全国第一位;率先开展“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颁布实施《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开国内之先河;联合打造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学前教育论坛等两岸知名教育交流品牌……

                可期的是,升级版的福建职业教育,正日益成为新福建建设的新引擎。

                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关系最大,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担负着把“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的时代重任。201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规划了福建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蓝图;2016年,《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发布,明晰了福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

                如今,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大潮汹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渐次铺开,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福建职业教育正谋新篇、布新局,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能。

2017年5月7日,福建2017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轨道综合实训基地,该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二女生郭家倩和她的同学们当了一回“福州地铁1号线”的“行车值班员”,熟练地接发每一列进入区间的地铁列车。(资料图)新华网 肖和勇 摄

闽台交流:携手树人 开职教合作之先河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位于著名侨乡、中国品牌之都——泉州晋江市,是福建第一所与台湾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学校,也是一所由安踏等五大集团投资创办的高职院校。

                学院创立于2009年。也就是在那一年,为支持福建职业院校与台湾院校开展实质性的项目合作,“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成立。自此,福建省抓住契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办学,推动闽台“校校企”合作,揭开了海峡两岸教育合作发展的历史性序幕。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起点低。怎么办?我们找到了一种路径,那就是向台湾学习。”回顾两岸教育合作发展的这几年,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红武感慨。

                教育交流,政策先行。近年来,福建率先出台了《福建省招收台湾学生若干规定》和《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开大陆各省市之先河,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保驾护航。

                得益于政策东风,海峡水暖起微波。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的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在高等职教方面资源充裕、师资力量雄厚。双方一拍即合,从课程设计、师生交流到学校管理,合作路径在不断的碰撞和探索中逐渐成型。

                何世伟,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副院长。这位院长有点不一样:一个来自台湾的“大陆通”。2016年以来,他在学院打造了一个“理想中的机器人实验室”。在这个由大陆学生构成、台湾教授带队的机器人实训中心里,走出了两届的WRO(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中国赛区冠军,该中心今年还入选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立项建设项目。

                如今,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内绿树掩映,生机勃发。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福建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在生产线上,同学们熟练操作着缝纫器械,一件件精美的服装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来自安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服装设计中心的专家既当“老师”又当“师傅”,手把手教学生一针一线里的技术与技能。而这些学生,既是学院里的学生,又是相关企业的“准员工”,是职校教育实现了他们从“就学”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闽台合作”“现代学徒制”“二元制”“校校企”……这些标签彰显了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亮点和特色,也是福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校际交流框架下,两岸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批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的项目。福建高等职业院校与台湾高校、台资企业签署“校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办学协议,福建本科院校与台湾高校签署“分段对接”“4+0”合作办学协议,十年来已经签署了607份,福建35所高校与台湾60所高校进行了教育合作,取得了合作办学丰硕成果。

                两岸一家亲,合作正当时。现在,从空间上,闽台教育合作正由本科、专科教育合作扩展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合作;从内容上,由教学合作扩展到科研合作;从人员上,由教师间学术交流扩展到了学生间双向异地交流;由学校教育、学生联合培养扩展到教师联合培养、联合培训……

                “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共创人才培养双赢,是大家共同的期待。”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台湾两岸现代职业教育协会理事长吴清基表示。

   

福建版“二元制”:订单育人 加快教育供给侧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校教育的成功路径,其中的“二元制”改革成为了亮点。

                  顾名思义,“二元制”的精髓就是要抓住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关系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牛鼻子”。这一模式将通常由职业院校的“单独培养”转变为“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提前介入,订单式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的技能技术人才,探索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福建省开始率先试点“二元制”,并计划在2020年形成福建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目标既定,贵在执行。福建长乐市“十户九商”,素以民间资本雄厚著称。长乐职业中专学校约30%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工作或直接创业。根据这一特点,长乐市将已有的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和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整合扩展为长乐市职教集团,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家长联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长乐模式”。目前,已成功引进5个行业协会驻校办公、3家企业在校内组建教学工厂。

                五指成拳,凝聚合力。以前,职教集团成员间缺少“资本纽带”,组织松散、协调困难,校企合作的合力难以形成。现在,福建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教集团试点,以资本为纽带、以行业为龙头,组建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十三五”期间,福建将支持建立区域型、行业型、法人型职教集团,并引导省、市属国有和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

                  走进长乐职业中专学校,一幅“长乐发展什么产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的标语映入眼帘。在中职生陈敏生看来,毕业后能进入家族花边厂工作,不仅是因为职教集团搭建的直通车,更在于学校提供的对口专业。“我现在学校学的就是上一辈他们不懂的,以后我接父亲的班就更有底气了。”陈敏生说。

                  为了专业对口,长乐职业中专可是花了一番功夫来“踩准点”。例如,长乐发展纺织产业,学校就设置纺织技术及营销、针织工艺等专业;长乐发展文创产业,学校就开设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络技术等专业。目前,学校开设的6个专业群全部与长乐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基本实现重点专业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全覆盖。

                  据悉,现在学校每年都为长乐市“订单式”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000多名,精准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近年来,像长乐职业中专学校这种以建立校企协同为鲜明特征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高效、高质、精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省级层面,福建教育部门给专业设置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有了这些清单,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做到了“心里有本帐”“手下有盘棋”。通过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亲产业”专业结构正在福建各院校“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在这张专业集群网里,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创意设计等10大类、200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将慢慢浮出水面。去年,福建省就遴选出首批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59个。而现有的14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群,覆盖了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其中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有34个,占24%;服务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有24个,占17%。

                  未来已来。福建将再用两年时间,形成福建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而在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龙看来,这种福建特色不应在课堂上,或在书本和学校里,应该站在服务区域、服务国家的战略角度去谈特色,要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中。

图为2017年2月20日,武夷山中华职业学校的老师给学生上茶艺课。福建省武夷山中华职业学校突出特色办教育,利用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茶文化特色,开办茶艺师、评茶师课程,为当地茶业发展、茶文化的传播培养职业人才(资料图)。新华社发(邱汝泉 摄)

   

人生出彩:人尽其才 打造福建教育升级版

              “职业教育,让每个人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以前,职业教育仅局限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两个层次,没有真正意义的本科以上职业教育,存在体制上的“天花板”,不仅人未尽其才,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人才培训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作调整。今天是知识密集型社会,把职业人才的培训提升到大学本科是必须要走的一种选择。”吴清基表示。

              如今的福建,“五区叠加”,优势尽显。福建是生态文明示范区,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还拥有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福州新区。

              新福建建设机遇难得,人才储备的现实也相当严峻。当前,福建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层次结构不尽合理,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尤其短缺。同时,“就业难”与“用人荒”现象并存,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来解决。

              打造福建教育升级版,使得人尽其才,事关发展大局。为解决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问题,福建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化培养体系,职业教育有望从此走出“断头教育”的无奈。

              去年,福建省就确定了 福建工程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等31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名单。在这批名单中,涌现了一批改革转型典型学校和案例,包括 福建工程学院 、三明学院、武夷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积极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建设一批校企合作课程、国际化课程和优质开放课程,主动适应福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整合机械、材料、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研究团队,与企业一齐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创造了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发展提升之路。

              “以前我们把‘要学什么’作为出发点,现在要转变为以‘能做什么’为出发点。”武夷学院校长吴承祯说,武夷学院模块化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产出,十分注重教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机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双创”项目管理和第二课堂,实现课程教学的最大效益。

                为全面实现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办学转变,福建计划到2020年,全省建成5所左右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招收高职毕业生和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分别达15%和30%。为加快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间,福建将进一步培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规模,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补上缺环。

                教育之本在于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江吉彬表示。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对学校教育和行业技术有深度理解,是“被企业所认同、学校所认可”的队伍。

                现实却不容乐观。目前,福建应用技术类大学普遍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师资结构调整与扩招速度失衡问题,此间许多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历、承担课题能力不强、“工匠”型教师奇缺、企业中理想的专家不足,符合应用技术类大学要求的专业带头人少。

                  为此,《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从行业企业选聘教师。在有条件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依托高水平院校、大中型企业共建5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同时,福建将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发展新动力,在着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的同时,让每个人的人生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