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4.19:福建工程学院整理出版《福建文献汇编》的缘起探因
福建工程学院整理出版《福建文献汇编》的缘起探因
发布时间:2017-04-19 作者:龙超凡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龙超凡) 人文社科类的高端学术论坛为何会在一所工科院校举办?这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为何能整理出版《福建文献汇编》?近日,在福建工程学院举办的“学术前沿与文献整理高峰论坛”上,不少与会学者对此表示好奇。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福建工程学院已经整理出版《福建文献汇编》三辑共360册,收录福建历代文献900余种,被称为福建版“四库全书”。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对学者们的疑问予以“解答”。他介绍,福建工程学院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陈璧、孙葆瑨、力钧和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州第一所新式学堂——苍霞精舍。经过120多年历史变迁,福建工程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重要成绩,成为福建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高校之一,被列为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的百所大学之一。
吴仁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福建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高度重视人文学科的基础和支撑地位,将本校校史、乡贤文化和地域文化作为人文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将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及其相关的学术话题、文化符号和生平经历作为‘创造性转化’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学科建设资源,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的特色文科发展之路。”吴仁华说。
据介绍,福建工程学院创办人之一林纾具有较为深厚的古文功底,其所作古文个性鲜明,曾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被后世誉为“桐城派的殿军”。林纾的翻译,为中国人打开了西方文学的窗口,其180多部的“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康有为曾作诗称“译才并世数严林”。
吴仁华介绍,福建工程学院十分珍惜办学悠久历史所蕴藏的文化资源,以林纾研究为抓手,立项展开研究,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过多场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学校已成为国内外林纾研究的重要平台。
此间,福建工程学院聘请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郭丹为福建工程学院苍霞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在郭丹教授等学者的支持下,该校进一步对校史资源发掘、整理与研究,选编了近百篇林纾的诗文、书画作品,编成《林纾读本》一书,面向全校在读学生开设人文素质公选课程——“走进林纾”。这是一门以校史资源作为授课内容的课程,在拓展校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福建文献汇编》主编郭丹教授介绍,福建工程学院虽然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本科高校,但历届领导一向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特别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为建设大学文化服务。在整理挖掘林纾等创办人的文化遗产时,学校发现了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校领导和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成员一起,多次与商务印书馆洽谈有关事宜,并拨出专项资金,整合多种学术力量,抓住时机,成立了《福建文献汇编》工作机构,开始“汇编”编辑出版的具体工作。
吴仁华表示,福建工程学院将福建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又一个重点,先后整理、出版了《福建文献汇编》第一、二、三辑,仅第一辑就全面辑录文津阁《四库全书》中福建文献300多种,集中体现了福建文化的核心,填补了福建历史上地方文献大型集刊的缺失,为构建“大闽学”提供了文献基础。
“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将继续重点挖掘阐释地方文献的现代教育价值,促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区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学生心灵,增添区域特色文化印迹和文化根脉传承,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吴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