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福建:坚持绿色导向 引领生态文明

31.10.2014  12:18

今日关注我们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是福建的优势生态禀赋。从2000年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到2014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多年来,福建省坚持用"绿色导向"引领制度创新,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10月27日,在武夷山市曹墩村,林业工作人员正在将一片100多亩的茶园铲平,准备重新种上阔叶林。近十年来,由于武夷山茶叶的热销。一亩茶山可能产生上万元的利润。不少林农擅自毁林种茶。貌似满目青翠的茶山却暗藏水土流失的隐患。 (武夷山市林业局副局长 林星 茶山的水土保持能力是非常差的。根系比较浅,范围也比较窄,它的固土能力和涵养水源能力相对阔叶树来比差了非常多。 不仅是几倍,有可能差了几十倍。从2008年12月到现在,我们已经退茶还林了两万多亩。 ) 作为闽江的源头,武夷山市实行比下游城市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2008年开始限制茶山开垦,到2013年全面禁止毁林种茶。另一方面,武夷山市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在不破坏森林的情况下获得"绿色"效益。在阳角村的就有八户林农一起拿出了200亩林地,在林下套种高端中药材金线莲。 (武夷山市阳角村林农 章秀青 每户农民(一年)的劳动收益和利润分成有五万。第二个,(政府)有相应的补助。目前每亩种植金线莲苗木的补助在三千块钱左右 福建省从2013年起,每年拿出5000万资金支持发展林下经济。此外,为了让护林停伐的群众得到合理的补偿,福建省早在2001年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截止到2013年,省级财政总共对4000多万亩的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近41亿元。在这样"绿色导向"的影响下,武夷山市在全国率先划定县级生态林,自行增加林木保护面积20万亩。 (武夷山市林业局副局长 林星 补贴是由我们市财政出的,标准是按照省级以上生态林标准,同样标准进行补助的。每亩17块(钱)。也就是说我们(市)去年补贴了300多万。 福建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主要河流生态补偿机制。2003年以来,福建主要河流的下游城市和省级财政共拿出近25亿元的补偿金用于上游的生态保护。未来,福建省生态补偿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郑栅洁 把生态流域补偿资金的规模扩大两到三倍。第二个是注重科学分配,将水质指标作为补偿资金分配的主要因素。加大对生态保护贡献大、环境整治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市县的补偿力度。 为了强化"绿色导向",福建省还创新提出"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永泰县从2010年开始实行各乡镇差异化考核制度。永泰县旅游景点最为集中的岭路乡,工业考核指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就从2010年开始,县里取消了对岭路乡的工业考核。 (永泰县岭路乡党委书记 林建清 以前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向外招商引资,去发展工业。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下基层,与乡村干部调研,探讨, 交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这些 项目的发展。 永泰县将21个乡镇进行分类。对工业乡镇重点考核工业。对农业、旅游业为主的乡镇减少,甚至免除工业考核,提高农业和生态保护的考核分数。今年7月,福建省宣布对包括永泰在内的34个县,取消GDP考核,着手制定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 (永泰县委书记 林强 考核机制是一个指挥棒,在它的引导下。永泰乡镇干部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起来。像我们这些县份,更多思考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们会用更多的精力来保护生态,来发展我们的生态文明经济。   福建省也正在进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将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所在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对变动和使用效率进行监督和追责。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郑栅洁 这十多年来,我们都是按照战略部署,坚持"绿色导向",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整考核办法,逐步建立起一个"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我们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此段航拍森林等画面请注明"资料") 在绿色发展思路的引导下,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36年全国第一。连续十年造林面积超过200万亩。12条主要河流水质常年保持为优。2013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



编辑:张立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