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再添一批国家级绿色“金名片” 打造“清新福建”

10.10.2017  08:46

  环保部日前公布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涉及25个省份46个市县。其中,福建、浙江、江苏三省均有5个市县入选,数量最多。我省永泰县、厦门市海沧区、泰宁县、德化县、长汀县入选。

  据了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是国家生态县、市的“升级版”,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标准的依据。

  环保部还公布了首批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省长汀县入选。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厦门、泉州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福州、漳州、三明获得省级生态市命名,其中福州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64个县(市、区)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命名,其中32个县获得国家生态县(市、区)命名;519个乡镇(街道)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命名,创建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从2000年首次提出生态省建设构想,到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清新福建

  秋风送爽,喜讯捷传。日前,我省永泰县、海沧区、泰宁县、德化县、长汀县5个县(区)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成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长汀县还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以机制活为牵引,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福建生态创建等环保工作得到环保部点赞。

  作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省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力度大。从2000年首次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到2014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绿色为导向,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先行先试,勇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清新福建”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绿色发展 勇立潮头

  10月6日,福州永泰县云水谣景区内游人如织,赏花玩水,仿佛置于人间天堂。人们所不知的是,山多地少的永泰县曾经各项经济指标靠后,戴着贫困县、落后县的帽子。

  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经过思索和探索,永泰县意识到生态环境优势是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11年勾勒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蓝图。为了守住生态底线,永泰县先后否决了数十家意向入驻的涉污企业,其中仅一个漆包线项目就涉及产值45亿元。通过产业“腾笼换鸟”,一批环境友好型、高附加值的新兴战略产业落户当地,形成更优的产业结构,如今永泰县经济发展增速位居福州市前列。

  和永泰一样,越来越多地方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福建经济“体量”增加,同时“体质”更趋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占比不断提升,产业聚集度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牢记嘱托,福建以绿色为导向进行擘画,屡开全国先河。

  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地方党政领导责任考核体系;

  率先全国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责任体系。推行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通过列明环保责任清单,划定环保“责任田”,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落细;

  优化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把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考核结果列入绩效考核,提高环保工作比重。在全国率先对全省34个县取消了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考生态、考农民增收;

  ……

  打破唯GDP论英雄的旧观念,福建积极推动绿色布局,将生态文明刻入建设的肌理,融入发展的血脉,生态大格局进一步夯实。

  一系列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生态创建逐步转化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实际成效。福建连续多年交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的成绩单。2016年,福建12条主要河流Ⅰ类至Ⅲ类水质比例为96.5%,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I类至II类水质比例为60.1%,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9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8.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6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27微克每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厦门、福州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森林覆盖率达65.95%,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生态创建 倒逼转型

  泉州德化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陶瓷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量森林遭破坏,“林瓷之争”矛盾凸显,却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百姓多有埋怨。

  “污染与贫困一样可怕。”通过生态创建,德化县以问题为导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科学合理布局产业,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组织科技攻关,实行窑炉改造,大胆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德化县成为全国首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治山治水即治县。和德化一样,福建越来越多地区以生态创建为载体,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洁净蓝天”“清新水域”“清洁土壤”三大工程,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

  2014年,《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出台,实施比国家更严格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5年,率先出台比国家“水十条”更严格的工作方案,开启史上最严水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程监管;

  2016年,福建“土十条”在全国率先落地,土壤治理从此有了时间表;

  ……

  执法“”值守护生态“”值。2013—2016年,我省实施环保行政处罚案件共1.3万起,罚款金额3.4亿元,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493起,办理适用新《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和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绿色治理,不断健全环境治理机制,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保护,“清新福建”更宜居了。截至目前,厦门、泉州获得国家生态市命名,福州、漳州、三明获得省级生态市命名,其中福州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64个县(市、区)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命名,其中32个县获得国家生态县(市、区)命名;519个乡镇(街道)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命名,福建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创新 蔚然成风

  勇立潮头踏歌行。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探路者。如何让生态美成为永续优势?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福建上下以“机制活”为牵引,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年多时间以来,试验区改革从设计快速迈向施工,到今年7月,已出台改革成果28项。各地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创新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如,厦门市委、市政府201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多规合一”工作。环保决策从末端走向前端,曾经“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难题迎刃而解。

  厦门海沧区大屏山公园所在地曾经被规划建设成一座星级酒店,然而,这块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幸好“多规合一”调整用地规划,最终酒店项目被取消,才有了如今完整的大屏山公园。

  共饮一江水,共护一江清。早在2003年,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2015年,省政府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省级政府每年整合筹集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金3.1亿元,比原先增加1.6倍;2016年,福建与广东签署跨省生态补偿协议,探路跨省生态补偿共治共享;2017年,提出全面建立覆盖全省、统一规范的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与此同时,从碳市场成交金额破亿元,到排污权交易额超过6亿元;从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我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深化环保市场化改革,运用市场这股“活水”,换来越来越多蓝天碧水。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通过改革创新,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清新福建,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潘园园 魏然)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