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

10.05.2017  16:50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央确定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是福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赋予了福建重大的历史责任。为此福建要牢记使命,发挥优势,全面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福建是我国少有的“五通”俱全的省份,具有担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独特条件和综合优势

  “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主要内容。从现实看,“一通、二通、三通乃至四通”的省份不少,但“五通”同时具备的省份极少。即具有单项优势的多,具有团体实力的少。福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省份,“海丝”资源丰富,是少有的“五通”俱全的省份。

  一是政策沟通的高地。福建历来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与东盟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具有历史、区位等优势,基础扎实,经验丰富。

  二是设施联通的枢纽。现代交通不仅要求平面的、单一的联通,而且要求“海陆空”立体交叉联通。福建地处台湾海峡东岸,在海洋地理上具有东西交汇、南北贯通、两岸四地等独特的区位,“海陆空”三者在福建沿海形成了“海丝”的交通接点,具有成为“海丝”互联互通枢纽的条件。

  三是贸易畅通的门户。福建与东盟的经济互补强、经贸合作一直十分活跃。东盟是福建“引进来、走出去”的重点市场,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以来,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持续快速发展。东盟是福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福建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和福建省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

  四是资金融通的窗口。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金融通具有长久的历史。福建民营资本发达,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密切,经济实力强大的华侨、华人群体与福建的资金往来也非常密切,不仅频率高而且金额大。另一方面,随着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开业,以及下一步中国—东盟海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福建可以成为我国与“海丝”国家和地区实现资金融通的前沿平台。

  五是民心相通的典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民心相通包含人员、文化的往来与包容两个方面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首先靠人。纵观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靠人走出来的、靠人干出来的,其中华侨、华人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见证者和实践者。民心相通的核心是在于文化的相识、相容、相融。这种交流不仅使外来族群融入当地文化,而且使外来族群的文化融入驻在国的生活习俗当中,即必须实现双向融合。历史上的“一带一路”都成功实现了文化的双向融合。

  福建在这方面独占鳌头,也是福建有别于其他地区并成为“海丝”核心区的最重要依据和特色。

  人员的往来和包容方面,走出去有侨台港澳资源,数量合计位居全国第一。有1500万福建籍华人、华侨,台湾有70%以上台胞祖籍地在闽,香港有六分之一的居民祖籍地在闽,澳门有五分之一的居民祖籍地在闽。引进来有历代遗存的“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其中最大的群体是宋元时期波斯和阿拉伯人的后裔5万多人,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南方回族。

  文化的往来和包容方面,走出去并在当地扎根的有发源于福建的妈祖文化、客家文化以及以陈靖姑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民间信仰文化。引进来有历代遗存在享有“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与中国儒释道在此和平共处。

  此外,在人种和语言上,福建与南太平洋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福建平潭、东山和台湾三处考古表明,中国东南沿海与南太平洋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属一个群体、同属一种语言。这就是世界人类和语言地图上特有的南岛语族、南岛语系。

   依托福建独特的历史、地缘、人文等综合优势,发挥福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核心区作用

  两年来,福建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布局,结合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注重发挥福建优势,在“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务实推进,展现了福建在“一带一路”中的积极作为。

  1.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政策沟通先行区效应外溢

  福建历来有敢拼会赢的传统和敢为人先的风气,曾经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福建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之外,先后出台建设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这些重大平台的建设,核心内容都是改革开放,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福建把这些政策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新途径。

  一是有效放大自贸区溢出效应。围绕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先行先试,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优化境外投资管理流程,争取放宽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的资质限制,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项下外汇登记、对外担保等外汇管理手续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形成区内区外联动发展局面。

  二是完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政府间交流协调以及与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完善与有关国家在投资保护、金融、税收、海关、人员往来等方面合作机制。加强与广东、浙江等周边省区市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协作网络。深化闽台经贸合作,吸引台资企业借道福建拓展东盟出口市场,促进福建、东盟、台湾三地间的物资和资金流动,形成一体化的统一市场,实现互利双赢。

  三是走出去初具规模。海陆丝绸之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国际产业合作基金、印尼露天煤矿项目等15个项目已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福建企业投资的中国武夷中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中毛(里塔尼亚)海洋经济合作园、中利(比里亚)国际渔业综合基地等境外园区列入“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滚动计划。

  2.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设施联通重要枢纽日趋成形

  福建位处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两年来,福建把互联互通作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先导性工程,重点推进“四通道一体系”(海上、空中、陆海、信息四通道和口岸通关体系)建设,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全方位可互换的海陆空及信息战略通道和综合枢纽。

  一是海上通道建设。加快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港口群建设,整合港口航线资源,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开辟福州江阴港至印度、巴基斯坦港口航线和厦门—越南、厦门—菲律宾2条油轮航线。厦门港、福州港分别与马来西亚巴生港结为姐妹港。

  二是空中通道建设。加紧推进厦门新机场、福州长乐机场二期扩建、泉州新机场、武夷山机场迁建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厦门航空增开了厦门—温哥华、厦门—墨尔本、福州—纽约等空中航线。

  三是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加强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重点的陆路通道建设,推进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积极拓展港口腹地,陆地港、“飞地港”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畅通福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陆上运输大通道。中欧(厦门)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开始承揽台湾地区货源,是实现“海丝”与“陆丝”对接的唯一班列。

  四是现代化信息通道建设。积极推动福建与东盟国家的信息走廊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合作与信息传输机制,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信息互联互通体系建设。

  五是口岸通关体系建设。完善口岸通关机制,促进港口通关有效整合,推动实现地方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率先在全国推行“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加强与国内港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口岸服务、跨境电商服务、大型物流企业信息服务等资源的互联互通,指导企业通过“经认证经营者”(AEO)和美国海关—商业伙伴反恐计划(C-TPAT)外国制造商安全标准认证。对进口台湾农产品实行“源头管理、口岸验收”快速检验检疫模式,检验放行时间从5-7天缩短到1-2天。

  3.国际产能合作成效明显,贸易畅通前沿平台水平提升

  国际产能合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福建与海丝沿线很多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强,经贸合作的基础条件较好,前景广阔。这几年,福建以基础设施建设及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建材、轻纺等产业为重点,推动福建优势产能和生产环节梯度转移。

  一是推动建立远洋渔业基地。建立了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截至2016年底实现现货成交额7.66亿元,发展渔业企业会员近400家,马来西亚、越南和缅甸分中心的筹建工作稳步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印尼、缅甸等国建立了一批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和海外渔业、养殖业基地,数量与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二是海洋科技环保领域合作有所突破。加快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初步明确争取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3500万元。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和海岛研究中心,与东盟国家和斯里兰卡联合开展海岸带侵蚀防护研究。厦门大学海洋碳汇与未来地球协同创新中心与中海油初步达成协议,共同建设海洋碳汇时间序列监测站。

  三是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福建企业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在肯尼亚,福建建工集团承建的东非大动脉——肯尼亚A2公路项目,被非洲发展银行称赞为“这是中国公司创造的奇迹”。根据福建省商务厅统计数据,2016年福建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合计出口1822.9亿元,对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有96个,主要涉及采矿业、远洋渔业、现代农业、房地产等领域,对外投资额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

  4.加大金融开放和创新力度,资金融通试验田功能拓展

  发挥福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活跃的优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探索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建设金融开放的区域高地。

  一是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建设好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试验区,整合现有地方财政资金渠道,扩大福建省现代蓝色产业创投基金规模和投向范围,增加中资金融机构海外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以境外资产、股权等权益为抵押开展贷款,建立海外投资保险支持机制等。

  二是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成为专业服务中小台企的股权交易场所。同时,探索建立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股权交易平台。

  三是改善外汇管理服务,简化货物进出口收付汇业务办理手续和程序。

  四是支持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市场在东盟各国设立分中心,同时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5.人文融合交流不断深化,民心相通重要纽带纵深发展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目前闽籍海外华侨华人绝大多数分布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促进世界各国与福建交流合作架起了桥梁。这几年,福建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借助海外闽籍乡亲的力量,采取积极措施增进与沿线国家的了解和沟通,极大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心相通。

  一是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文物局已经明确由泉州市牵头,联合广州、宁波、南京、漳州等城市做好海丝申遗工作。厦门第五届南洋文化节被列为中国-东盟建立对华关系2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及海丝侨缘馆福州馆、厦门馆的筹建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二是强化人文情感联系。近年来,福建支持东南亚闽籍社团开展华文教育,推出《丝海梦寻》《丝路帆远》等一批海丝文化艺术精品在国内外巡演,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引导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和华侨社团加强与国内“走出去”企业的交流、服务。

  三是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华侨大学与泰国东盟普吉泰华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持续实施福建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等项目,支持海外青年学生来闽接受教育和开展研学旅行。继续组织侨二代、侨三代回乡参访,加强与各侨社青年团的友好交流,吸引更多沿线国家学生来闽接受华文教育,增强民族认同。

  下一步,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将以提升“五通”水平为主轴,以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以贸易畅通为重点内容,以资金融通为重要支撑,以政策沟通为重要保障,以民心相通为社会根基,积极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核心区先行、引领、示范作用,让“”连得更顺、“”走得更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黄端 系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姓名: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