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先行示范 生态文明建设正扬帆

08.01.2015  19:05
   
——福建林业为建设我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力   作者:本报记者 吴兆喆

      先行者,敢为天下先。

  2014年3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我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

  这是国家对福建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的充分肯定,是对福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殷切希望,体现了国家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怀与支持。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指出,山清水秀是福建最大的资源和资产,福建将着力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下最大气力、持之以恒抓好生态建设,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抓铁有痕,是福建立足现实、迈向未来的制胜法宝。

  先行示范,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破题

 

  进则全胜

  信心决定力度  

  福建林业肩负着历史使命。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发展林业作为“生态省”和“美丽福建”建设的基础工作、主体内容和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先后作出了“大念山海经”“357造林绿化工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四绿工程”“大造林”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了林业快速、持续发展。

  特别是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使福建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绿色梦工厂”。

  2011年、2012年,习近平两次对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其中,“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不仅揭示了天道酬勤、恒者为胜的深刻哲理,更蕴含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科学内涵,对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福建省跃马扬鞭,2012年又争取到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签订了《局省合作推进福建林业改革与发展框架协议》,为将福建打造成全国林业改革和发展的示范样板增加了助力。

  2013年,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林业蓄势再发,昂首阔步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大道上。

  当福建以高达65.95%森林覆盖率继续居全国首位,并以6.08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位居全国前列时,福建自豪地宣布,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二五”“双增”目标。尤其是以此骄人的成绩迎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新使命时,福建林业人百感交集。

  记者在福建深刻感受到,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体,始终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特别是遍布全省的86处自然保护区、3300多处保护小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5处及157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等,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保护了物种多样性,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则全胜。福建的生态成绩始终伴随着全省人民共同的期待与奋斗,由此,锻造出了福建的气质与精神。

 

  扎实求进

  质量决定成败  

  林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014年春,尤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幽默地说:“可千万不能今年在这里植树,明年还在这儿,那老百姓就会问了,这树去哪儿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尤权的意思很明了,造林绿化不是面子工程,它关系着城市的人居环境和软实力,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福建森林覆盖率的百分比一个点也不能丢,在保持提量的同时更要提质,促进绿色增长。

  福建对绿色质与量的追逐,印刻着发展的脚步,也标注了历史的轨迹。

  2010年启动“四绿工程”,2011年开展大造林活动,至2013年底共高质量完成造林绿化1600多万亩,其中“四绿工程”造林绿化440万亩;2014年1月-11月,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150.9万亩,森林经营741万亩,并在全国率先完成了180万亩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

  服务森林质与量的科技攻关项目也不断刷新纪录。据最新评选结果显示,福建有5项林业科研项目获得2013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得三等奖,2项获得省技术发明奖。特别是持续开展的林木种苗科技攻关已至第四期,杉木、马尾松等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继续领跑全国,种业规模化繁育、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断攀升,并完成了《油茶苗木质量分级》等14项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与此密切相关的成果转化也硕果累累。在2014年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福建林业系统共征集科研成果400项、企业技术需求86项,成功对接91项,总投资近10亿元;同时,省林业厅每年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企业、乡村开展挂点服务,结合远程技术培训、“96355”热线咨询等形式,延伸科技推广范围。

  扎实求进,就是要在脚踏实地的发展中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创新导向

  素质决定位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福建的采访中感受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非不可兼容,关键在人、在思路。福建不求竭泽而渔的经济,也不求缘木求鱼的生态。

  2014年,福建创新价值导向,取消了34个县(市)的GDP考核,在全国率先对各县(市、区)开展了林业“双增”目标年度考核,将森林覆盖率作为各地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激励资金的重要指标,并建立起森林资源保护问责机制,对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

  其间,福建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强制保护,加大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征森林资源补偿费,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日趋完善。据了解,2007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后,补偿总额已提高至每年1.29亿元,统筹用于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福建省级以上生态林的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每年17元,自然保护区每亩每年补偿20元。

  福建意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理念。

  政策与法律交融,有效地“管住”了绿水青山。福建还要运用市场手段,“搞活”生态环境。

  2014年,福建不断健全林权管理制度、完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建设林权收储中心试点、推进森林综合保险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11月底,新增林权流转24.3万亩,在海峡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林企76家,发放林权贷款20.8亿元、累计达123.8亿元,森林参保面积突破1.1亿亩,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社243个、累计2188家;尤其是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竹业、油茶、花卉)发展项目、林下经济等重点项目,有效促进了兴林富民,特别是7000万元专项资金的落实,扶持了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3个,带动了近2万农户新增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初步统计,重点林区农民涉林增收占比超过1/4,推动了全民生态意识的提升。

  内生动力助推产值上扬。2014年1月-11月,福建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140.73亿元、同比增11.4%;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新增境内外上市涉林企业3家,国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

  创新导向,科学把握生态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最佳答案。

 

  迎难而上

  态度决定高度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寄托着福建人民美好夙愿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又为福建人民指引了新的方向。

  要确保全国最绿省份,对福建来说,难度大、压力大,但福建林业人的信心更大。福建提出,未来一段时间要继续大力推进造林绿化,确保做到“三个必造”:上年林木采伐迹地必须及时造林,上年森林火烧迹地、林业有害生物采伐迹地和盗砍滥伐迹地必须及时造林;占用征收林地特别是重点项目占用征收林地使用备用定额需占补平衡,必须以等面积的荒山或非规划林地造林补充,并落实异地恢复森林植被制度。

  与此同时,要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严格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把项目用地审核关;要减少资源损失,重点强化林业防火、防病虫害及防盗滥伐工作;要继续推动森林科学经营工作,充分挖掘森林增长的潜力。

  福建省林业厅将围绕重大改革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细化林业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继续为全国林改探路子、出经验、做示范,并以工业化、现代化的理念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发展林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福建将进一步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工作调整实行生态交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用“硬杠杠”倒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当习近平的话在耳畔再次想起时,福建人正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实干托起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迎难而上,就是要让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