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福建中考作文 秀出人生最好的作品

22.06.2019  17:38

  福州日报记者 谢薇 许含宇

  成长的路上,我们要超越重重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它或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是我们成长的痕迹。其中也许有你心目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

  对于以上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写一篇以《最好的作品》为题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符合题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题目具体以福建教育考试研究院公布的为准)

  面对今年全省中考作文题,如何秀出人生最好的作品?怎样立意才能得高分?什么样的体裁最“吸睛”?昨日,本报邀请我市一线教师、语文名师对今年的中考作文题进行点评。

   题设富有“创意

   开放而不是限制

  “这是一道富有创意的作文题,说它富有‘创意’是因为文题充溢诗意,内涵深刻丰富。”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表示,在考生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具体生动甚至终生难忘的“作品”,又有许多值得想象、追寻的刻骨铭心的无形的“作品”,因此考生必须真实而生动地展示自己在成长的路上克服困难所留下的成长“印迹”。

  “作文题难度适中,题设相当开放,但也有一定的限制性。”福州第十六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初三年段长张婧表示,此次考题较为“开放”,能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广泛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对自己、对生活进行感悟和思考。同时也有一定限制性,题目中的“”和导语中的“无形”“追寻”,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去突出作品之所以最好的意义;而导语中的“无形”“追寻”,则是启发学生对抽象的内容能自圆其说,形成一定的哲思,就是难点所在。

  屏东中学初三语文集备组组长林菡表示,“作品”一词对作文选材的限制少,“作品”可以是有形或无形,已完成或正在追寻,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创作。譬如,手工制品是作品,才艺展示是作品,人是作品,传统的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等亦可是“作品”。但“最好”又起了限制作用,学生在选材时要甄别出能体现“”的素材,并施以笔墨,着力渲染“最好”之感。

   贴近生活 化有形为无形

  那么如何读懂导语,并从得出关键提示信息呢?薛章辉老师提出,特别要注意考题导语中的一句话:“它或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对于考生来说,成长过程中“有形”的作品俯拾皆是:为班级出好墙报、创作了一件艺术品(绘画、雕刻等)、获得各种奖项等,都是有形的好作品。而“无形的作品”则侧重写思想感情方面的经历或变化,比如:战胜一次挫折和噩运,参加一次爱心奉献活动或公益活动,“”对未来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启示,我对生命的感悟、对梦想的追求等。

  通过导语,张婧老师总结出两个关键词:励志、多元。她认为,“励志”体现在“超越重重挑战”“努力完成”等字眼,引导学生对曾经的付出进行梳理,对自我价值进行正向的总结与肯定,字里行间应洋溢满满的正能量。而“多元”,则体现为作品可以是“有形”的,亦可是“无形”的,“有形”的作品如一张精心修改的图画、一个拍摄剪辑的视频、一篇发自肺腑的文章、一份屡败屡战之后的高分试卷等;那么“无形的”,就是作品的“比喻义”“象征义”了,它可以是逆境中慢慢形成的自信、毅力、诚信等精神和细心、严谨等,还可以体现为一种状态——“在追寻的路上”。

  林菡老师从导语给出的“成长的路上”“成长的痕迹”,建议考生们,应尽量结合自身成长经历选材叙事,要努力贴近生活,避免“假大空”,把文章写真、写小、写实。

   言之有物 体现哲思

  如何出彩?薛章辉老师提出,此时考生若大胆叙写“无形的作品”,则更能吸睛,因为这才能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文章。同时,他认为最适合写的文体应当是记叙文,注意写出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特别是高潮,还有结局,就会十分动人。

  “议论文写作角度也较宽泛,可从“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是人、物、精神品质还是传统文化入题。”林菡老师认为,就制作出“最好的作品”需要怎样的付出、过程、品质等,以及这“作品”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何在,进行一轮,但行文中要注意紧扣主题,做到言之有物。

  张婧老师提出,选择“无形”,对抽象的内容能自圆其说,形成一定的哲思,有一定难度。但若能从“有形”的作品出发,进行自我认可后,又自我否定,展现自己积极探索、不断追求的价值观,应该会是精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