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福州首批地铁司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眼看着福州地铁1号线建设进入倒计时,那么,驾驶列车的地铁司机现在在哪儿?他们都掌握了哪些技能?昨日,海都记者独家走进福州地铁1号线新店车辆段,零距离记录福州首批地铁司机的日常学习和训练,提前探秘他们以后到底是怎样开地铁列车的。
此前,本报曾报道:去年7月,福州地铁1号线南段(三叉街站—火车南站)开始铺轨,力争今年4月底完工,以确保南段在2015年底通车试运行。而地铁1号线北段(三叉街站—象峰站)计划2016年10月试运行。
半军事化管理,家人已习惯他们“失联”
此前,本报曾报道福州地铁订单班学员。但实际上,还有一群从未公开报道过的“秘密”学员,他们才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1号线列车司机。据悉,这批准司机为清一色帅小伙,平均年龄不到25岁。
昨日上午,海都记者来到新店车辆段地铁一班的教室内,36名准司机正在集中培训,讲台上整齐码放着三十多部手机。
“我们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司机上岗期间,手机是不能开机的。”福州地铁运营分公司车辆中心乘务室主任李启斌说,跟现在众多年轻人手机24小时不离身不同,手机对这群小伙子来说,更多起到的是传统寻呼机的功能。为了让他们养成习惯,培训期间,就开始严格执行这样的规定。
“刚开始忘记告诉家人和朋友,等到开机时,手机上会有一堆未接电话。”一名准司机说,“现在家人都已经习惯了我们经常处于‘失联’状态,有急事就会发短信,当我开机时及时回复。”
理论课上,学员都必须上交手机,因为在地铁驾驶室是禁止使用手机的
地铁车辆怎么开?司机一路“手指口呼”
说起司机,人们会自然联想到方向盘,不过地铁司机是没有方向盘可握的。因为地铁在狭长的地下隧道中行驶,司机只需操纵往前、往后两个方向,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件很简单的事。
“屏蔽门开启,全部车门开启……”准司机张凌说,他们一旦进入值乘状态,俨然就是一个手舞足蹈的“机器人”。因为地铁运行过程中,要求司机把看到的每个信息都用手指到,用嘴说到,也就是“手指口呼”,这些并不是要反馈给后台调度中心,完全就是司机的“自言自语”。
这种做法其实是借鉴其他城市成熟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司机对每一项指令进行二次确认,以确保任何一个操作都做到万无一失。
与火车不同,正常运行期间,一列地铁列车上只有司机一名工作人员,也就是说,这列车在行进中,所有的事务都需要司机一人来操作和应对。加上地铁站间距较短,一般两分钟就需要停靠一站,而每站停靠时间大约只有30秒,所以司机一路上基本是没有时间休息的。
地铁停靠对准门,全凭经验和感觉
地铁列车又长,车门又多,最让人赞叹的是,车进站一停靠,就能完全与站台上的安全门精确地重合,就好像每扇门都安了一双“眼睛”,特别神奇。原来,要练就这一驾驶“神功”,全凭司机的经验和感觉。
“门对门的误差最大允许正负50厘米,经过长期训练,我们的误差现在都能在30厘米以内,我们都有信心正式上岗后做得更好。”准司机林洛说,最后几米的驾驶最能体现司机的技术,将安全门和车门对准的操作也是练得最多的项目之一。如果两个门不能对准,车门是打不开的。除了精确停车,平稳驾驶也是司机的基本功之一,在疾驰如风的列车上,要做到杯子的水不洒出来,才算是平稳驾驶。
“光有这些还不够,每位地铁驾驶员还必须驾驶满5000公里才能上岗。”乘务室主任李启斌说,这些学员虽然在广州和上海进行了学习和实训,但他们要取得职业资格上岗证,还要经过安全教育、岗前理论培训等几道关,也就是说,来到地铁车辆段后,还要再“精加工”半年到一年,才能真正驾驶列车。
榕地铁试运营期间,司机实行“双保险”
漆黑的地下隧道里,只有一个人在掌控全列车的行车方向,负责全车人的安全。可见地铁司机对于一车乘客来说,有多么重要。
“高峰期车上乘客约有2000人,而司机要兼顾到方方面面,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李启斌说,车辆到站后,司机需要向后瞭望,确认屏蔽门和车门之间没有异样,避免车门夹到人。随后乘客上下车,遇到客流量比较大的高峰期,为了安全,司机会手动操控,辅助开、关门,给乘客再上一把安全锁。
而正常情况,地铁列车会自动开、关门。李启斌说,为了更好度过磨合期,福州地铁在试运行期间将有两名司机上岗。其中一人在驾驶,另一位则站在一旁,两人都会不断重复相关口令。这是试运营初期,福州地铁特意上的“双保险”。
此外,为了确保车辆安全,在真实运行中,地铁司机每天都要进行体检和酒精测试。每次上岗时,都要通过指纹等方式验证身份,然后对着智能酒精检测仪吹气,检测仪同时拍下他的照片存档,以防别人替班。之后在派班员的协助下,量体温,并对血压进行检测。
“其实不仅仅是地铁司机,目前地铁各个方面都在紧张筹备中。”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地铁运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各工种、多人员的全面配合。包括车辆检修、设备维护、行车调度等,目前,其他工种工作人员培训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此外,地铁1号线的工程车将在月底前到达福州。(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颖旭/文 黄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