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籍高材生前线救护伤员 遭日军毒弹袭击身亡

03.09.2015  10:31

  刘祁端的侄子刘树强、刘锡安(中)、刘锡惠都在“爱庐”中长大

  位于仓山的“爱庐” 读者 池志海 摄

  福州新闻网9月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朱丹华 文/摄)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即将从上海毕业回乡的福州籍医科高材生刘祁端任中国红十字会战区第七救护队队长,进入闸北战场救护伤员,十余日间不遗余力。至2月15日不幸中了日军多发毒弹惨死,年仅26岁。

  作为家中长子,刘祁端曾经是家人的希望。83年过去,其父当年为他回榕行医而建的红砖小洋楼依然挺立,见证着这个家庭昔日的悲欢。

   救护队队长刘祁端前线救伤员遭枪杀

  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不断增兵,2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令第五军进入上海作战。战事一起,中国红十字会随即组织救护队,进战场救护伤员。时为上海同德医学院医科四年级毕业班高材生的刘祁端志愿加入,任该会第七救护队队长。

  《申报》1932年2月17日《红会队员刘祁端因公殒命》报道称,这支救护队是由上海医师公会、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复旦医学院、中法医学院等合办的。另据《申报》报道《何香凝加入红十字会》记载,妇女界领袖何香凝将“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改称为“国难战士救护队”,率其队员60人加入红十字会救护队,编为第七救护队。

  3月15日上午,因战事稍停,刘祁端特率20多人,去闸北战区救护伤兵。当时闸北设有防卫的沙袋,他见沙袋前面伤兵很多,于是携红会救护旗帜,越过后面的沙袋抵达前沿。

  不料正在实施救护之际,敌方阵地忽朝此处开枪,枪弹尤集中在红会旗帜下。当时红会同仁曾高呼是救护者,敌兵毫不理会,继续开枪。枪林弹雨下,刘祁端忠于职责,依然工作,被连射十余枪,集中于左臂、腹部、腿部等处。刘祁端受伤后退出阵地,但日本兵追击上前,又补两枪,刘祁端顿时晕倒,动弹不得。

  刘祁端被同仁抬上车,赶赴宝隆医院诊治,虽经医生施行手术急救,却因伤势太重,“且系中毒弹”而无法挽救,延至16日下午4时气绝身亡,临终前异常痛苦,仍不忘救国工作,对各同仁尤复高呼前进杀敌。

  各界认为刘祁端为国惨死,亟应表扬,决定举行追悼大会。据《申报》1932年2月19日《刘祁端葬万国公墓》报道,送葬那日下午一时,中国红十字会四百余人,及海格路红十字会总医院及各伤兵送葬人员三数百人,前往执绋。祭礼上,刘祁端灵柩前拉起写着“为国牺牲”的条幅,总队长王培元有极悲壮之演说,言随泪下,哀感动人。而后刘祁端被安葬在西虹桥路万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