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一片绿桐示范林"一周岁" 它有何神奇之处?
4个月前被锯掉主干,已经二次生长。
福州新闻网8月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张维璟 赵莹 陈木易/文 张旭阳/摄)去年8月3日,李国平第一次在闽侯大湖乡的一处荒山上种下30多亩绿桐树。整整一年过去了,当初一棵棵30厘米高的小苗,如今已长成一片绿桐林。在他看来,这不仅为荒凉的山地带来一片绿意,放眼未来,或许会给福建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近日,记者来到闽侯县大湖乡的东墘村。在一处荒废的山地上,3.5米间距的绿桐树排列得整齐划一。这30多亩共2000多棵的绿桐树在满是黄土的山坡上耕出一片“绿田”。穿梭林中,笔直的绿桐树上长着一片片硕大的叶子,每片叶子平均直径达70厘米左右,如同一把把“绿伞”挡住骄阳,给人带来一丝丝凉意。
李国平是福建省绿桐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企业位于福州,是一家民营企业。李国平介绍,说起绿桐,还得从河南兰考的泡桐树说起。当时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下了1000多平方公里泡桐树。兰考人利用泡桐开展木材加工,生产乐器和高档家具,形成产值100多亿元、就业人员4万多人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种植在山地上的绿桐林,每株间距约3.5米。
而李国平所在的绿桐公司则通过十年时间,成功研发了泡桐家族的新品种 ——“绿桐1号”。它是采用国内原始深山优良的白花泡桐与毛泡桐通过几十轮杂交培育出来的泡桐新品种。
他说,这个新品种不仅克服了原泡桐品种空心大、里外颜色不一致、成材率低等缺点,还在去年12月19日被国家林业局列入植物新品种权名单。记者了解到,偌大的一片示范林,只请了一个工人日常养护,除了每月修剪一次树枝,每年施两次肥之外,基本处于放养状态。
李国平告诉记者,大湖这处绿桐林是福州第一片绿桐树示范基地。截至目前,他已在闽侯、尤溪、罗源、闽清、南靖等地发展绿桐种植示范林基地共计1300余亩。在明年底之前,他计划将绿桐的种植辐射到全省,面积扩张到3万亩以上。
绿桐生长近4个月,叶宽已达成人的胳膊长度。
大量落叶能给土地培肥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教授级高工范辉华告诉记者,李国平种的这种绿桐,属于白花泡桐经选优的优良单株组培无性系。
他介绍说,绿桐的落叶量大,易分解,能给土壤带来有机质,具有较强的培肥林地功能。
绿桐树的板材具有密度低、材质轻柔,但韧性强、纹理美观、细腻、不易变形等特点。在用途方面,绿桐的板材回音效果好,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也是制作木制航海、航空模型的理想材料。由于其材色比较均匀,为淡色,容易着色,还可用于做家居的装饰板。
范辉华表示,现如今,这些绿桐树仍处于示范种植阶段,需要一定周期的考验才能观测其相关的特性。由于这个树种本就属于福建本地的乡土树种,有其相应的生态位置,他认为政府部门可以鼓励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种植。
长了近4个月,绿桐高度已逾3.7米。
砍树如割韭菜 树干会愈合再生
李国平说,4年之后,这里的“绿桐1号”有望成为闽侯大山里的“绿色银行”。因为它在生长速度、成材量、亩产量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他解释说,绿桐树苗在生长1个月以后,就开始不断快速生长。在土地条件适宜的情况下,1年龄树生长可高达5~6米,5年左右单株高度可达15米左右,正材比例高,胸径可达30厘米左右。“采伐完后,树干会自我愈合,重复再生,就像割韭菜一样。并且5年后又能重新达到15米左右的高度。”李国平说,按照5年一轮的采伐周期来算,一棵绿桐树至少能达到6轮,而且越到后期投入越少,回报越多。
据福州一家大型板材企业人士介绍,一亩地可种50棵绿桐,5年后,蓄材量预计可达25立方米。对桉树而言,虽然每亩地能种下110棵左右,但一般情况下亩产量只有7立方米左右。他预估,绿桐上市后,每立方米的市场价格能在800元以上,亩利润至少1.4万元,是桉树的4倍左右。
绿桐种下才4个月,叶宽已近80厘米。
大湖乡林业站的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绿桐作为新品种,生长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点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也在积极配合相关企业进行研究和探索,并鼓励李国平他们在大湖继续进行示范林的扩大规模化种植。
李国平表示,如果绿桐种植获得成功的话,他将计划与扶贫所在地进行农民合作种植。由乡镇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对接扶贫模式,引导农民通过参社,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手中有地农民也可自行向公司购买种苗种植,公司免费提供后续种植技术养护服务,并承诺5年后按树径标准回购成林,预估增加农民纯收入每亩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