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可借鉴外地做法
厦门泰地公园步道,两瓶矿泉水往彩色路面上一倒,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彩色路面瞬间将水吸得干干净净 郑伟明/摄
海峡网8月19日讯(记者 王林成)强台风“苏迪罗”对榕城造成的影响,眼下已逐步消除。总结经验,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连日来,本报持续关注福州打造“海绵城市”的具体举措,引发不少市民关注。“‘海绵城市’具体如何建设,借此提升防洪排涝的能力,还要拿出更新更好的办法。”福州市民林先生说。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看来,国内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就提出了一些不错的金点子。
台北:公园地下建“雨扑满” 储水用于浇灌
针对“海绵城市”,业内流传一个“6字箴言”——蓄、排、滞、渗、净、用,台北市就在蓄水上下了功夫。
台北正尽量将道路、广场改成透水性的铺面,让雨水可以透过缝隙渗进地底。此外,在空旷地增设贮水池,让屋顶、路面积水流入池内,达到“雨天储水、晴天散热”效果。
目前,在台北的广慈公园、青年公园就推广建设了“雨扑满”(扑满原指古代储钱瓦器)地下蓄水设施,让雨水流入扑满内,不仅让道路不积水,也能减轻区域排水系统负担。以广慈公园的“雨扑满”为例,可储水18吨,供绿化浇水、清洗街道用。
香港:三管齐下 消灭内涝“黑点”
“香港也曾经历过内涝严重的年代,但他们把涝点称为‘黑点’,针对每个‘黑点’的不同情况逐一消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谢映霞说。
针对这些内涝“黑点”,香港拿出了三方面举措,逐一消灭。首先,通过更换、扩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提升抗洪能力。但这种方法对交通影响较大,不易操作。其次,多山的香港通过兴建雨水排放隧道,将高地集水区的雨水直接引流入海,减轻下游市区排水系统负荷。最后,在一些“黑点”地区设立蓄水池,暂存部分雨水,待高峰期过后,利用水泵排出储存的雨水。
扬州:建设涉及水系 先报水利部门审批
江苏扬州河网密度较高,扬州提出了“治城先治水”的理念。
扬州“治水”的一大亮点在于规划审批环节,城市建设项目凡是涉及水系的,必须先做水系保护规划报水利部门审批。涉及减小城市水系面积的工程,必须等量、等功能补偿。
厦门:借助新材料提升步道透水能力
目前,在“国家海绵城市”首批16个试点中,厦门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记者了解到,厦门的“海绵城市”将有两个试点项目,一个是海沧马銮湾试点区,另一个则是翔安新城试点区,总面积达35.4平方公里。到2017年,这两个试点区将通过修建蓄水池、铺设透水砖等措施,力争实现年雨水利用总量可替代自来水比例不低于3%。
海沧的泰地公园步道,目前就用上了一种新型透水材料——耐透坪新型路面,也叫“聚氨酯碎石解决方案”。据介绍,这种路面的有效孔隙率可达30%,透水率达90%,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拿一根大水管做试验,当大股自来水喷洒在这种红色路面时,水流瞬间就能钻入地面。
举例说,如批租给企业1000亩土地,其中原有50亩水面,就要求企业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水面率保持不变,规划人工湿地或水景观等。
新闻链接
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