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35年前长啥样?来看一组“绝版”珍贵航拍照

24.07.2018  16:50

  现在的东街口。(邹家骅摄)

  翻看电脑里的老照片,夕阳红照相馆的摄影师游源飞思绪翻滚,又回到了35年前。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正值盛年的他飞上天空,给1983年的福州航拍大量图片,留下了珍贵的“肖像”。如今他的手上还留下10张老照片,珍藏至今。

  机缘巧合被选中航拍福州

  1983年,福建省建委打算航拍一组反映福州建设成就的照片,参加次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展览。

  这个光荣的任务为何独独落在游源飞身上?游源飞说,是机缘巧合。其父是福州第一个拿国务院津贴的人像摄影家,平时耳濡目染,他很早就接触了摄影。确定人选时,游源飞刚从市建委调任省建委宣传科干事,精通摄影的他还身兼《中国建设报》摄影记者,各种条件综合起来,“就他了”!

  1983年8月,游源飞在义序机场乘上飞机执行任务。他带了4台相机,组织还给他配了一名工作人员装胶卷。说起这情形,游源飞忍俊不禁,这情形像极了上战场,前头放枪,后头装弹夹。因为机翼遮挡的原因,拍摄中,游源飞要用绳子绑住身体,探出身子俯拍。

  第一天,尽管之前已进行过适应训练,游源飞还是吐得昏天暗地,飞了一会就匆匆回程,勉强拍的照片也糊得厉害。“颠簸得太厉害了,耳边都是像拖拉机一样的轰轰声。”第二天,碰上雾天,视线不好,仅拍摄了30分钟,但游源飞吸取教训,顺着飞行方向拍,照片质量大大提升。第三天,天空放晴,飞机终于畅快地绕着福州城飞了一圈,将全城的标志性地标都拍了个遍。

  游源飞还记得,当时直升机是苏联的,只能飞到500米高度,飞到鼓山时,机翼几乎都要碰到树梢,仿佛用手一伸就能捞住。这个情形他毕生难忘。

  10张“漏网之鱼”记录福州过去

  3天的航拍,用掉了20多卷胶卷,留下了五六百张照片,他将绝大部分底片都交给省建委,后来,这批照片中精选的56张,进京参加了次年的展览。而他手上留下的主要是重片、私人或受工厂委托拍摄的底片。经过一场家中的大火和辗转搬迁,这些“漏网之鱼”仅剩下10张。

  “这些照片百分百绝版!”游源飞自豪地说,因为胶卷昂贵,当时报社拍片很慎重,能像他一样“任性”航拍的机会并不多。

  对着电脑上存的底片,游源飞向记者一一指认:东街口、江心公园、外贸中心、西湖公园、五四路、峡南、台江、闽江双桥、瀛洲立交桥、六一路……

  在他的讲述下,1983年的福州浮出历史的暗角,逐渐清晰。那时,东街口已经有了福建省第一座城市人行天桥,被誉为“情人桥”。江心公园上方还没有架起三县洲大桥,过江还要依靠轮渡。闽江饭店还没开张,和外贸中心、温泉大饭店一起,构成了五四北的“三朵金花”,更远的五四北还是一片农田。峡南已经立起福州第一座城市雕塑“三山鹤鸣”。西湖公园还是“橘子洲”,柳堤和湖心岛上遍植着橘子树。台江的高楼只有江滨大厦和华联商厦,新开发的六一路还很荒凉,看不到一辆的士,除了路旁的建材厂、机船厂外,也没什么人烟。闽江双桥之间,江滨路已经修了一段,而福州第一座立交桥瀛洲互通在照片里正在施工。

  老照片中地标多已让位

  在改革开放的思潮中,游源飞和很多同事一样,辞去公职“下海”了,开过公司、当过个体户,在各个行业摸爬滚打过,20多年前,他又重拾老手艺,开了一家夕阳红照相馆。

  被问及福州哪些地方变化最大,游源飞认为是五四北,城市越长越高,当时的“三朵金花”已经淹没在遍地的高楼中。甚至有一栋已经拆除。

  当时荒无人烟的六一路、五四北早已被纳入市中心,瀛洲立交桥、东街口人行天桥在当时都是最出名的地标建筑,如今早已随着城市建设隐到了幕后。细数这些地标的命运,游源飞感叹,“这30多年的变化太大了”!

  很久以后,游源飞还多次托熟人打听当年航拍那500多张底片的去向,但遍寻不着,这被他引为一桩憾事。(记者 朱榕 实习生 杨真 陈雅萍/文 邹家骅/摄)

  游源飞翻看电脑里的福州老照片。(邹家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