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福州生态建设硕果累累 绿色宜居生态惠民
福州持续打造“绿城、花城、水城”生态宜居城市。记者 黄立新 摄
福州新闻网10月14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陈敏灵 莫思予 黄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十八大以来,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生态美”,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榕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生态建设 硕果累累
天蓝如画,空气清新,绿榕掩映,流水潺潺,许多到过福州的游客,都对这座山水相融、生态宜居的城市由衷赞叹。
好生态,就是好福气。近年来,福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2年获评中国“绿色城市”;2014年荣膺“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2015年通过省级森林城市检查验收;2016年通过国家生态市建设考核验收;2017年荣膺“国家森林城市”……
特别是,2014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福州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思路,着力构建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树种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4年的12.94平方米提高到15.05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范围内对居住区的覆盖率达91.9%,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由42.92%提高到43.93%,宜居指数越来越高。
空气好不好,数据来说话:2013年,福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达标率94%,全年22天超标;2016年,福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8.6%,全年5天超标。自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发布以来,福州连续3年年度空气质量排在前十。
去年,福州市城市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五,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闽江(福州段)、敖江(福州段)和龙江干流水质达标率均为l00%,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福州市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成绩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二……
“近5年来,全市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水、气质量稳中向好,尤为难得。”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陈峰说。
保护生态 筑牢屏障
福州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
打开手机查看实时空气质量指数,这是陈峰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后做的第一件事。这些数据来源于福州的各个空气监测站。
5年来,福州市积极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56个空气监测点位织密了大气防护网,强化数据监测时效性,将监测从原来的每小时一次加密到每5分钟一次;空气质量也由每日一报,变成每小时更新,让群众及时了解空气状况。
遍布全市的大气监测仪器,让福州好空气“看得见”。
机场迎宾路上,一块近4米高的LED显示屏,向八方游客展示福州实时空气质量情况;驱车路过福州南二环后坂路口,对应的车牌号、尾气各项指数都呈现在绿化带一块显示屏上;就连房建工地上也装着在线监控扬尘的“千里眼”,不给大气污染行为留空档。
值得一提的是,金鸡山上还装置了能看到雾霾的“火眼金睛”——环境大气超级监测站,这也是福建省首座地市级环境大气超级监测站。“超级站的监测指标比普通空气自动监测站更全,而且能对空气精准‘体检’,查出病因,对症下药。”陈峰说。
技防擦亮了监管的“眼睛”,人防则延伸执法的“触角”。福州市建立了市本级、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监管网络,初步形成“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环境监管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环保监管网格化。
“通过这张网,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情况不复存在。”福州市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陈立表示,现在,部门间的“壁垒”被打破,大气联防联控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绿色宜居 生态惠民
“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福州城区绿道系统网络化,让广大市民一出家门就能亲近自然。
今年68岁的黄益林家住晋安区干休所宿舍,每天下午三四点,他都会到金鸡山公园“报到”,沿着环山栈道走上两圈。
近年来,金鸡山公园里游玩健身的市民游人日益增多,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公园进行了环山公路“白改黑”改造:修建了1.5公里的环山木栈道和2.68公里的览城景观栈道。原先只能远观青山,如今可以身在山中,零距离感受大自然。
窥一斑而知全豹,金鸡山公园的变化,是福州加快生态建设、实践生态惠民的缩影。
今年春节前后,福州市相继建成开放了12条公园休闲步道,今年底前还将在12个县(市)区各建成1个生态主题公园。目前,全市种植有各类榕树达16多万株,呈现出“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已建成五虎山、旗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0个,城区市民出城5公里即可到达森林公园。
坚持“种大树、造绿荫”理念,通过绿地排树阵、补种行道树等措施,以及在城区内河两岸建游步道和串珠式公园,福州全面提升建成区道路、内河绿化水平。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共完成365项绿化提升项目,其中提升林荫道路117条,新建成林荫停车场12个、公交站和渠化岛遮荫工程142处,新增遮荫树20万株。通过广植市树、市花,建设榕荫广场、榕树主题公园、茉莉花主题公园,塑造城市个性,彰显生态魅力。如今的福州城,已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
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中,福州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通过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让更多林农得到实惠,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2016年,全市林业综合产值278亿元。
绿色发展 常态长效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破唯“GDP”论,福州在全省率先实行差别化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差别化考核机制。
“取消了GDP的考核,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发展,反而更有利于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永泰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路径。”永泰县政府领导说,作为国家生态县,永泰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实现绿色崛起。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福州市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工业企业则向南北“两翼”转移。数据显示,目前,福州城区共有400多家工业企业进行异地搬迁和腾笼换鸟发展,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排污权交易,是推动企业进一步绿色转型的有效举措。
今年8月底,福州市火电行业12台燃煤发电机组全面完成改造。其中,华能福州电厂投入4亿元进行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较往年可减少排放2530吨二氧化硫和3070吨氮氧化物。眼下,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由“要我减排”向“我要减排”转变。
2014年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以来,福州交易金额已破亿,约占全省交易金额的五分之一,活跃度排在全省前列。今年,福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实施对象从8个行业试点扩大为所有工业排污单位,意味着福州全面告别无偿排污时代。
此外,自今年3月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福州各大河流水质环境初步改善,形成全社会参与治河的良好局面;在全面开展的城区水系综合治理中,福州创新治理模式,联手社会资本,将河道治理和运营管养按流域分7个PPP治理项目包,按15年周期建设管养,按效付费,力求长效。
立足常态,追求长效,坚持绿色发展,有福之州生态福利源源不断……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