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散发文化之都魅力 三坊七巷折射半部近代史

26.10.2015  09:31
  •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州新闻网10月26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文 池远/摄)正在福州如火如荼举行的首届全国青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青春盛会、文化盛会。青运会组委会在体育赛场外,还为各体育代表队的青少年们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朋友开阔视野、陶冶情趣、增长知识,而且展示了闽都文化的独特风采。

      来榕参加盛会的青少年朋友,若要感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魅力,可不要错过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和寿山石文化这四张熠熠闪光的城市文化名片。

       昙石山 福建文明的源头

      “拳击比赛结束后,我们带大家到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看看,那可是我们福建文明开始的地方。”首届全国青运会拳击赛20日在闽侯青口文体中心体育馆拉开序幕,服务青运会的志愿者们已为前来参会的运动员们安排了赛外文化活动。

      闽,古为蛮荒之地,加之福建历史自秦汉之际方见记载,因此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最缺历史的省份”。福建的文明史到底源于何时,有何特征?曾经让学术界争论不休。

      1954年1月,闽侯昙石村村民在修堤取土时,在当地发现了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层,从而揭开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面纱。经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墓葬、陶器和壕沟给了人们极大的惊喜——考古专家依据墓葬的叠压关系,经科学论证,判断昙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个历史时期,距今分别为5000年、4000年、3000年左右。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提前到了5000年。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在昙石山文化遗址上建起了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青少年朋友来此参观时,一定会有强烈的穿越感。

  •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折射中国半部近代史

      “如果说没到三坊七巷,就等于没来过福州。姐姐,这是真的吗?”来自山东潍坊跳水队的运动员王奕琳久闻三坊七巷大名,到了福州,便向志愿者杨倩询问虚实。

      “是的。”杨倩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三坊七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9月,三坊七巷又获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三坊七巷于晋代发轫,唐五代形成,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后城市由北向南扩展,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保存有较好的明清古建筑159处、200多座,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因三坊七巷保留着完整的街、坊、巷格局,故又被称为“中国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地灵人杰,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等,故又有“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之说。

      金秋十月,漫步在三坊七巷,青石、白墙、黛瓦、朱门……让人不由啧啧赞叹:“福州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名不虚传。

      也许大家难以置信,三坊七巷曾经破败不堪,2007年以来,福州市已投入40多亿元,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恢复,对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的整治,对传统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保护、整治与修复,对传统院落园林的整治与充分利用,展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园林特色,凸显了其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与建筑风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市在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过程中,注重传承与发展街区活态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保护三坊七巷所蕴含的各项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刻体验区域民俗文化等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与载体。福州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寿山石刻、油纸伞、裱褙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均可在此找到身影。

      如今,三坊七巷成了传承、展示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也成为外地人来福州必游之处。

  •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

       寿山石 天遣福州的瑰宝

      大家一定还记得首届全国青运会开幕式上文艺表演正式开始前的这一幕吧——一位白发老人在雕刻一枚寿山石印章,当他刻完最后一 刀,把印章印在青运会请柬上时,在热烈奔放的音乐声中,一个闪闪发光的“”字跃出请柬,由现场演员组成的“”字凸现在场中,1600名男演员跳起了《福字操》,1200名女演员跳起了《茉莉花操》,呈现出一片天地祥和、福运神州的景象,拉开了青运会文艺表演的序幕。

      产于福州的寿山石再次以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寿山石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令人爱不释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素有“天遣瑰宝”“石中之王”的美誉,多次参与“国石”竞选并名列候选石榜首,2012年“寿山石”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伴随着寿山石的开采,寿山石文化应运而生,经过福州传统手工艺人精心雕琢而成的寿山石雕刻工艺品,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寿山石雕刻技艺更是成为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项目。寿山石文化以独特的意蕴,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也非常广泛,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可以寻找到寿山石文化的身影;无论是在书画、篆刻、文学,还是民俗等等众多领域,寿山石文化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   艺术家在创作福州软木画。

       马尾船政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中国第一艘钢铁战舰、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来榕参加青运会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是在哪里诞生的吗?是在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学堂。

      设计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紫金山天文台筹建者高鲁民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们也是从福建船政学堂走出来的。

      依山傍水的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虽因时代局限,福建船政学堂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这些正是“船政文化”的精神内核。

      1866年(清同治五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此次来榕参赛的青运健儿们,不妨抽时间去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看看。

  •   精美的寿山石雕刻作品。

  •   昙石山遗址展厅。

  •   福州油纸伞让游客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