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开启保税进口时代 采取“一平台多中心”模式

05.11.2015  10:38

  3日,随着福州跨境电子商务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揭牌投运,首单“保税进口”模式的业务落地实行,福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迎来崭新时代。今天下午,记者从 福建 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了解到,今后福州将采取“一个平台,多个中心”的运作方式,不仅业务覆盖福州全市范围,还有望延伸至莆田、宁德与闽北地区。

保税进口”模式凸显阳光透明

据福州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张煊介绍,福州将采取“一个平台,多个中心”运作模式,即依托跨境电子商务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在福州出口加工区、福清江阴港、长乐空港等地建设监管中心,并在未来辐射延伸到莆田、宁德和闽北等地区。国外商品整批抵达国内海关监管场所——保税港区,消费者下单后,商品从保税区直接发出,在海关、国检等监管部门的监管下实现快速通关,能在几天内配送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仅需缴纳个人物品行邮税,部分日用消费品的行邮税率会比一般贸易税率低,征税税额不足50元的海关给予免征,普遍能优惠30%以上。

此外,海关对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采取365天无休,24小时通关的优惠措施,确保商品的通关时效。

与现有传统‘海淘’或代购相比,保税进口模式能充分凸显阳光透明的特点,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时间大幅缩短,商品出现问题,只需要寄回海关特殊监管区,根据溯源标签退换货,十分方便。”福建 自贸区 福州片区管委会调研员马冬根说,事实上,福州市约有60%的企业已有应用网络进行产品的购销业务,有65%的外向型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B2C跨境贸易,“随着崭新模式的日益应用推广,福州跨境电商迎来发展春天。

经过3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11月我们完成首票运行,也体现了自贸区的福州速度。”马尾区副区长林群慧表示,获批开展保税进出口业务后,福州开发区陆续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跨境电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在出口加工区设立集跨境电商监管中心、保税仓储、执法机构等设施于一体的跨境电商综合保税仓,服务跨境电商贸易,推动开发区外贸进出口业务转型升级。

全新运作模式实现集聚效应

据介绍,福州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虹吸效应已初步凸显。截至11月3日,名称预核准企业4795户,新设立企业3096户,注册资本606亿元,其中内资2905户,外资191户(台资69户),注册亿元以上企业86户。福州片区自2015年推进的86项试验内容,已实施71项;推出5批体制创新举措48项,其中经第三方机构毕马威评估全国首创的举措有14项。而“简化CEPA以及ECFA下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及“放宽ECFA项下海运集装箱货物直接运输判定标准”这2项全国首创举措,已在上海、天津、 广东 等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

此外,为推动投资便利化,福州自贸片区对外商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并首创“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3A一掌通移动税务平台”,推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注册设立时间由原来15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对区内外贸企业全部实行无纸化和先退后审出口退税,一类企业可实现2个工作日审批退税。

福州片区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推进科立视、普天国脉等36项总投资300多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华映光电、中铝瑞闽、国脉科技、大通机电等20多家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以华映集团、新大陆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完善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高端通信设备等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两岸电子信息生产和研发基地,进一步凸显自贸区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在整车进口方面,江阴口岸现已注册汽车经销企业81家,今年以来进口汽车到港3417辆,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在全国新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中处于领先位置;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建设进展迅速,交易所已发展境内外会员118家,自今年10月21日至今,交易所共完成成交货物4878万批次、175万批次订单、588亿元人民币交易额;海丝商城、海峡国际智贸城、利嘉国际商贸城保税展示中心累计展示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共吸引了200家国家和地区上万种进口商品。同时为促物联网产业发展,将以14家物联网上市企业为龙头,打造智能家居、电子、机械制造等完整的产业链,设立两岸物联网应用示范中心,并在马尾镇腾出112亩土地,规划建设集企业总部、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联网产业园。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