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开发区出台“136”战略
今年是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30周年,马尾吹响新一轮发展号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贯彻市委关于‘稳’字为基、‘好’字为先、‘活’字为要、‘进’字为本的总要求,明确一个定位、发展三大经济、做强六大产业,全力实施‘136’战略。”记者从日前福州开发区召开的八届九次全会上了解到,该区公布了激发发展活力和后劲的“136”战略。这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提出的第一个发展战略,代表着未来一个时期开发区的发展、改革方向。
开发区新定位明确
近年来,福州新区核心区的规划以及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大,要求开发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由发展工业为主向发展服务贸易和工业相结合转变,对开发区加快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不久前,国务院提出了对发展长期滞后的国家级经开区,予以警告、通报、限期整改、直至退出等处罚意见,新形势下的开发区压力很大。
压力的背后也有新的机遇。去年12月12日,福建自贸区获国家批准,福州开发区23平方公里全部纳入,至此进入数十年来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十年左右的发展黄金期。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开发区规划了全新的定位: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马尾新城,优化布局、提升品位,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成为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区、先行区、示范区。它很好地将福州新区、自贸区、马尾新城的建设“三位一体”融合在了一起。发展“三大经济”
新的定位下,发展是核心,建设新城、打造新区都离不开经济的推动。而对于如何发展经济,福州开发区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将发展方向直指总部、海洋、园区“三大经济”。
总部经济方面,鼓励境内外上市公司在开发区设立研发、营销、结算中心或分支机构,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在开发区建设总部楼宇,加快建成沿江滨总部集聚区。目前,开发区万国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落户福州保税区,海西机电、金澜大厦等一批已建成总部大楼的招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中建海峡、大德大厦等近10家总部大楼正加快建设,东江滨总部CBD效应初显。
海洋经济方面,依托东盟海交所、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以及筹建中的国家海洋合作中心,推进远洋捕捞、水产品精加工、海洋生物制药、邮轮游艇、涉海金融服务、滨海旅游、高端船舶制造等产业发展。其中,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成为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18个项目之一,已于2014年11月2日正式上线试运营。
园区经济方面,完善各园区功能配套,建设产业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深化对台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未来,开发区将围绕打造千亿产业园,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收储力度,进一步提高各功能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并赋予各园区准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提升服务企业发展水平、强化创新驱动等。做强“六大产业”
总体规划下,产业的细化导向不可忽视。“136”战略中,最为细化的“增长点”是对六大产业的规划,这也是战略中推动改革创新的最重要部分。
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挥创新驱动、龙头带动作用,延伸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的链条,大力发展终端产品;
做强电子商务产业,依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发展冷链物流、医药物流、港口物流;
做强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船政文化城建设,发展动漫游戏、活态旅游、创意设计等业态,促进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做强现代金融业,依托金融机构在开发区设立专业银行、特色银行,探索发展融资租赁公司、担保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
做强休闲旅游产业,依托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开放开发,扩大“两马旅游”影响力,打造生态、对台、文化旅游品牌;
做强传统制造业,依托现有的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水产品加工等企业,引进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实现品牌创新。
据悉,“136”战略的出台将有力推动福州开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