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协召开冶山文化保护与修复对口协商会

14.07.2017  23:01

  福州新闻网7月14日讯(记者 邱陵)“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这是宋朝知州陈轩笔下的福州冶城风光。作为福州历史文明最为悠久、最富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冶山文化的保护备受各界关注。市政协14日召开“关于保护冶山文化文物的措施”的对口协商座谈会,记者了解到,目前《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正在报批,冶山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

   现状:文物古迹保护状况不尽如人意

  冶山的开辟,始兴于2200多年前的汉初闽越,勃兴于唐宋前后,继兴于近现代,是福州文化的发祥地,冶山是古闽越国的都城——冶城的标志,是福建第一座王城。

  “然而多年来,与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近代文化遗产相比,冶山文化却显得‘有听头,少看头’,守着‘金饭碗’,却难以看到本该繁荣的景象。”市政协委员钟薇长期跟踪冶山文化的保护进程,认为当前应该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文化古迹。

  据介绍,在历史上,冶山可查文化建筑五百余处,但时至今日仅存一百多处,冶山面积从旧时约3平方公里至现如今不到1平方公里,有些文物古迹被圈占为办公场所或居民住所,有的在城市演变发展中消失。

  比如,福建最古老的池井欧冶池,相传春秋时欧冶子曾在此冶铁,唐代还曾从池底出土过铜刀、铜环等文物,如今被圈于机关大院内,被办公楼、宿舍重重包围,全面修缮面临现实的困难。又如,“冶山古迹”题刻藏身在居民楼中,无法展现,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人们随意抚摸刻字,加剧了石刻艺术品的破坏。

  此外,古迹与居民区缺乏必要的隔离和绿化,新建筑距离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太近,影响景观效果。

   建议:开辟博物馆、遗址公园,加大宣传力度

  “冶山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关系着福州作为文化名城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关系着闽都文化的继承创新,更关系着闽越后人寻根问祖、传承历史文明血脉、寻找民族身份认同的长远发展。”钟薇说。

  钟薇认为,目前社会对冶山文化历史遗迹价值认识不足,对冶山文化为源头的城市发展脉络了解不够,对冶山遗迹的保护意识需要强化,对冶城作为“福州第一城”的历史地位认知不够。

  2016年8月,鼓楼区政府启动了冶山历史风貌区一期保护修复工程。“从目前摸底情况来看,辖区内涉及许多单位,协调难度较大。”钟薇建议,需要省市区三级联动建立一套协调机制,并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市政协委员卢为峰建议,在保护与修复的同时,要注意收集利用大量的有关冶山的文献资料,可启动编撰《冶山史话》等相关普及类书籍,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流传千年的冶山文化。

  在展示方面,有政协委员建议,除了必要的文化展示博物馆,还应考虑建设开放式的遗址公园,打通景观廊道,将入口显著体现出来,常态化弘扬冶山文化的演进脉络。

   回应:博物馆选址初步敲定,保护规划正在报批

  今年4月,《福州市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对外公示。“这次规划定位,就是要全面展示冶山地区‘闽都之根’的核心。”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规划将把闽都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功能、社区文化相结合,集中展示城池演变、城隍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及山水风貌为特征的城市特色风貌地区。

  按照计划,风貌区保护分两部分实施,一是对冶山、欧冶池周边进行整治,实现“露水、显山”的目标;二是对周边小街巷、片区内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鼓楼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市规划局今年7月初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保护规划方案与设计方案对接问题,目前保护规划正在报批,市规划院、市规划局、市名城委、市文物局正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前后7次对冶山文物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中山堂、泉山仁寿堂)、市级文保单位4处(欧冶池、泉山摩崖题刻、冶山古迹石刻、公正古城墙),文物登记点8处。

  “冶山文化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我们定下了‘十二字方针’,分步骤地进行实施,即亮出来,整清楚,串成珠,连成片。”市名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风貌区保护修复原则上做减法,不再新建建筑物、构筑物。

福州市鼓楼区明年4月建成30个串珠公园 冶山公园明年开工
  五凤体育公园效果图   宜居鼓楼又有大动新华
福州加速推进涉台文物保护 积极推动涉台文物开发
  中新社福州7月12日电 (记者 龙敏)福州市官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