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将规划城市风道“退烧” 建筑物呈点状布局
今年初,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委托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福州大学和武汉大学3家单位,编制《福州城市热环境与风道控制规划研究》和《降低福州城区热岛效应技术导则》。8月7日,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规划师陈亮告诉记者,中期研究成果即将提交。
近年来,福州城区夏季持续“高烧”。今年8月1日至4日,福州气象台连续4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如何给福州“退烧”、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这个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伴随着福州城市化的进程,城区不透水的路面、广场增多,绿化面积减少,导致蒸发蒸腾量减少,城区不易散热;建筑面扩大,特别是高层建筑物增多,形成热量积聚环境,市区静风频率提高,通风不良;市区人口数量、车辆保有量增长,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增加,提高了大气的吸热能力……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福州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突出。
降低热岛效应有多种办法,建设城市风道就是其中重要一种。正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所言:风道犹如城市的经络,风道不通城市也会生病。目前,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都在规划城市风道。
据介绍,城市风道是将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的通道,多数依托江河湖泊、绿道、街道等开阔空间设置。城郊的风进入市区,可以促进市区空气流动,有效降低热岛效应。福州属河口盆地地貌,主城区位于盆地中心,北部、东部、西部都是山,南部为平原。虽然地形相对封闭,但福州有海风这个良好的冷风源。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海风可以顺闽江、乌龙江溯江而上,进入闽江盆地。如果设法让海风顺畅地进入福州中心城区,就可以有效地给城区“退烧”。
根据已经出台的《“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福州将规划“一轴十廊、一门多点”的通风格局。
“一轴”是指闽江和乌龙江及沿江两岸100米范围。对沿江两岸的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控制,保证东南风顺江而上。
“十廊”指包括晋安河、白马河、大樟溪等在内,河中心线两侧50米范围。让东南风沿这连接主通风轴、向城市各方向放射的10条通道进入市区。相关指标按两级进行控制。一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200米;在廊道内,建筑和树木高度不超过10米,建筑宽度(迎风面)不超过20米,绿化覆盖率达70%。
“一门”指闽江通风口。将这里的建筑控制区分两级进行控制。在一级控制区,即闽江及其支流沿江100米内,建筑和树木高度不超过10米,建筑密度不超过36%,绿地率不小于70%。
“多点”指城市降温节点。如大腹山、西湖公园、高盖山等。在这些地方保护和建设绿地系统,绿地率不小于80%,拓展城市冷源,有效形成林地内空隙,促进空气流动。
福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风道控制规划正式实施后,将对建设项目进行风环境评价,把项目放在风场中进行模拟实验,考察项目对风道的影响。另外,将在风道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化带,通过植被对空气起到过滤净化作用。
实际上,尽管相关规划还未正式实施,近年来福州市规划部门在审批沿闽江一带的建设项目时,已注意到建筑物对海风进城的影响问题,要求建筑物呈点状布局,避免大板状结构,以利城市通风。比如,位于闽江北岸、福州台江区江滨中大道的金融街万达广场,几幢大楼就是分散排列。当然,目前这种控制基本上属于一种定性的控制,日后将进一步对建筑的高宽比等进行定量的控制。记者 黄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