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南门兜“三狮制五虎” 曾留下老城故事(图)
南门兜马路中间的大榕树
古时远游的人到了南门也算到了家门口了,出门的人出了南门也算出了城了。
南门兜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上,北接八一七北路,南接八一七中路,路长118米;东接古田路,西接乌山路,长度为101米。中心环岛直径15米,榕阴如盖。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古时,是福州传统的“七城门”之一,最早的名字叫“登庸门”,然后叫“闽光门”,再后来叫“宁越门”,到了明代才叫“南门”。
本期的“人文鼓楼·发现档案”中,东南快报记者就带你走进福州鼓楼的南门兜。
古时的“七城门”之一
自古以来,南门兜就是福州城的交通要冲,是省城通往莆田、泉州、潮汕的必经之路。
福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林璧符说,“南门兜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心理地位显赫,是海内外福州人心目中”家乡“的代名词。过去福州到外地任何地方的距离是从南门兜算起的,故南门兜是福州的中心点。从海外归来的游子,到了南门兜,看到南门或大榕树,就有”到家了“的感觉。”
南门兜还是福州古城的重要遗址所在。史书记载,福州先后七次筑城,自北往南拓展。闽越王无诸在今冶山一代建“冶城”,是个狭小的土城。晋太守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建“子城”,有五个城门,南至“虎节门”(今虎节路口)。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筑“罗城”,南有“利涉门”(今安泰桥北)。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复筑南北“夹城”,南有“宁越门”(今南门兜)。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筑东南“外城”,南有“合沙门”(今洗马桥北)。明洪武四年(1371年)福州卫指挥使、驸马都尉王恭在夹城、外城基础上重建城垣,修砌以石,后人称作“府城”,“南门”是当时的七城门之一。
南门兜作为古城南门,自建成夹城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初时(908年)称“登庸门”,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改为“闽光门”,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为“宁越门”,明府城建成后称“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