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福州创城之地“闽越王城”转身成为百姓公园
市民纷纷来到冶山春秋园游园怀古。
2018年春节假期,福州市民幸福感爆表!新建成的42座串珠公园、12座生态公园可供游乐休闲,享受春风拂面与绿意盈目;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遗址公园——冶山春秋园开放了!2200多年前,闽越王在冶山建起了福建第一座王都——冶城。作为福州的“城市之根”,冶山一带承载着闽都千年记忆,民众慕名而来、追本溯源。
冶山创城 福州之根
今年春节假期,冶山春秋园游人众多,“欧冶子铸剑古迹”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人们赞叹春秋时期著名冶炼家欧冶子在冶山池畔铸造名剑,留下“欧冶池”胜地闻名千古。
让市民感到骄傲的是,冶山一带是福州的创城之地,是“城市之根”,闽都千年文化之发祥地!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州),筑“冶城”,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
自建城始,福州城市发展格局即以城北越王山为屏,城南于山、乌山为阙,契合山水形胜,形成一条南北向城市中轴线(八一七路)。在中轴线两侧,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清晰记载着福州城市演进的历史脉络,体现着福州不同历史阶段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风貌特色。
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整个福州城市发展的源头与历史见证,是闽都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同时,这里也是闽台文化教育同根同缘的重要平台,曾为便利台湾秀才到此参加举人选拔考试,在紧挨着冶山东南侧的福建贡院旁,兴建了台湾会馆,殊为难得。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说:“在漫长的福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冶山一带历来是福州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留有许多公共空间,建有一些服务于社会的标志性建筑。以欧冶池为中心点,东南边曾是唐代的马球场,明清时期的福建贡院,1909年改为省最高议事机构福建谘议局。1932年贡院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中山堂南面的贡院埕大街命名为中山路,沿用至今。欧冶池西南边曾分布着历朝历代的衙署、庭院、水榭和福建都城隍庙等,素为世所重。
伴随着福州城市的繁荣发展,冶山周边逐渐成了人口密集的区域,兴建了许多办公楼和居民住房,与冶山的历史风貌和环境空间格格不入。
“从1986年12月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历任省、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都在努力恢复冶山历史风貌区,编制了相应的保护发展规划,制定了分步到位的实施方案,但受制于拆迁难度极大,见效较慢。2017年,冶山一带拆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省财政厅与福州市密切配合,将位于欧冶池畔的原办公楼拆除。考古勘察发掘资料证明,这座办公楼之下就是闽越王宫殿遗址。如今,在闽越王宫殿遗址上建设百姓公园,功德无量!”郑国珍称赞道。
欧冶池边,榕树郁郁苍苍。
百姓公园 显山露水
对于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修复工作,福州市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原有历史风貌,把祖宗留下的“真宝贝”保护好,让记载于史籍文献的历史文化“走出来”“活起来”,力争打造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张名片。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勇说:“‘绿化+文化’是冶山春秋园建设的特色,在建设中尽量做‘减法’,充分体现‘显山露水’的理念。”
据冶山项目总建筑师严龙华介绍,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达8.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4.61公顷。冶山春秋园规划设计为三个功能片区,即遗址考古发掘区、冶山欧冶池核心保护区、遗址博物馆区,充分展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源头”的深厚内涵,为市民营造怀古探源、休闲休憩的城市空间。
2018年春节前,完成了欧冶池水体疏浚净化、喜雨轩和剑光亭周边环境整治、泉山摩崖题刻保护修复等工作,冶山春秋园一期工程完工,欧冶池、泉山摩崖石刻、仁寿堂三个主要景点连通起来,供民众尽情游园。
从冶山路北门广场进入公园,迎面是刻着“冶山春秋园”的石壁。绕过巨石壁,豁然开朗,两座亭三块碑尽收眼底,喜雨轩与剑光亭坐落在欧冶池边上。喜雨轩前面立着欧冶子铸剑古迹、欧冶池两块石碑,旁边还有一块刻着“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的元代石碑,民众三五成群,谈古论今,兴趣盎然。
在春光照耀下,欧冶池波光粼粼,池边古榕枝繁叶茂,倒映在水里,树影婆娑,令人陶醉。
沿欧冶池东南边的石阶,拾级而上,即为冶山。冶山又名泉山,古迹甚多,如泉山摩崖题刻、裴次元马球场遗址、仁寿堂(萨镇冰晚年故居)等,其中泉山摩崖题刻存留自唐宋至民国的53段题刻,包含唐刺史裴次元,清末民初陈衍、林森、黎元洪、杨树庄、胡文虎等著名历史人物所留题词。
冶山东南侧,埋藏有唐代裴次元所建福州最大的马球场,也是我国挖掘出土的第一个唐代球场遗迹。
冶山上还留有榕、榆、朴、笔管榕、白千层树等古树,至今仍郁郁苍苍。(记者 黄雪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