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颁发三批“国宝”级非遗名录 福州入选13项
福州新闻网6月14日讯 今天是中国的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福建省和福州市文化部门组织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走进三坊七巷、乌山高爷庙等地,开展现场展示活动;闽剧、评话演员开始走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作为福州人,你知道现在福州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认可为“国宝”,又有多少件被福建省和福州市确认为“省宝”、“市宝”?
福州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普查,构建了非遗名录体系,认定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据记者了解,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国家颁发了三批“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入选的有13项。
记者最近采访了上百位榕城市民,发现约七成的人仅能说出一半数量的“国宝”名字,能说出10个以上“国宝”名字的人不到一成。闽剧、福州评话、伬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和软木画这些“国宝”大家比较熟悉,茶亭十番音乐、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这两件“国宝”熟悉的人占一半,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陈靖姑信俗、畲族服饰和中医正骨疗法(林氏骨伤疗法)这5件“国宝”,知道的人不超过三成。
据记者了解,目前福州拥有的非遗“省宝”有52项、“市宝”71项。
采访中,不少市民提出“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贝属于所有福州人,这些宝贝有啥特点要尽可能让市民了解。”市民们觉得,“宝贝”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不是简单弄条街、整几个铺面做“样板房”,也不是把非遗项目列入国遗、省遗名录体系,就大功告成了,而是要让“宝贝”融入生活,让寻常百姓感觉得到。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建议福州能否由文化和教育部门出面,围绕这些“宝贝”,编写一套乡土教材,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免费向学生发放。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宝贝”代代相传。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顾伟)
【责任编辑:黄新锦】【值班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