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秋“摆塔”:传递“福文化”
“金铃银烛影周遮,儿女宵分供瓜果。争祝耶娘增福寿,舌尖齐捲妙莲花。”《榕城中秋拜塔》一诗描述的是清光绪年间福州人“拜塔过中秋”习俗。拜塔需摆塔,中秋佳节临近,福州特有的中秋习俗——“摆塔”也再度亮相。
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介绍“摆塔”习俗。 叶秋云 摄在聚春园·福州大饭店的大堂里,一张桌子分为三层:最高层摆放着泥塑的宝塔;第二层中间摆放的是泥塑的七仙女和福禄寿三位神仙,两侧乌塔、白塔遥遥相望;最底层则是百余个各式各样的小泥人及供奉的瓜果、福州礼饼。
福州特有的中秋习俗——“摆塔”别具特色。 叶秋云 摄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说,中秋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的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
“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老福州人过中秋节,除了‘摆塔’外还有‘拜塔’的习俗。”郑子端表示,明清时期,中秋佳节来临时,文人墨客会在闽山庙内吟诗作对,故而留下不少诗作,中秋“摆塔”“拜塔”习俗也得以代代流传。
福州大饭店工会主席张红英正在调整“摆塔”中的小泥人位置。 叶秋云 摄记者看到“摆塔”的最底层,一个带有“福”字的大月饼格外引人注意。据郑子端介绍,旧时在福州,送月饼也有讲究。小辈送给长辈一定要送大月饼,而长辈送给小辈的则是小小的几个,寓意尊老爱亲、团团圆圆,“这也是福州‘福文化’的表现”。
大堂里,来来往往的宾客总是被“摆塔”引得驻足观赏,甚至拿出手机拍照留影。福州大饭店工会主席张红英告诉记者,福州大饭店在中秋“摆塔”,源于已故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1999年,在其提议和协助下,福州大饭店再现中秋“摆塔”习俗,并延续至今。
张红英表示,20多年来,为更好地发扬和传承福州这一民俗文化,福州大饭店不断收集当地有特色的、古香古色的元素充实内容,从最初的一层、二层到现在的三层,“摆塔”规模逐渐扩大;展示时间也从最初的几天到现在的将近一个月。“希望宾客、市民都可以了解、知道这一闽都民俗文化。”
对于许多人来说,“摆塔”习俗依旧觉得陌生。郑子端表示,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闽都民俗文化传承,让这些习俗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福文化”能够为大众所知。(叶秋云)
【责任编辑:洪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