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人大常委会把脉义务教育均衡 望闻问切 对症开方

21.11.2015  20:54

福安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赛岐镇中心小学实地调研校园建设情况 钟阳格摄

  60多个学生挤在一间不到40平米的教室里,有的学生视线被柱子挡住,只能保持斜坐的姿势才能看到黑板。这是2014年底,福安市人大常委会在城区学校开展调研时看到的一幕。

  与之相反,乡村完小校宽敞的教室里仅有四五名学生在上课,大量的教室和教学设备闲置,有的还落满了灰尘。

  调查走访结果显示:福安市城区有11所小学,其中9所学校学生数超过2000人;而乡村33所小校,却有12所学生数不足100人,教学点69个,其中45个教学点的学生不足10人;全市闲置中小学校171所,闲置校舍221栋。

  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学生家长频呼“上学难”,而乡村学校却大量空置,生源流失,这一失衡现象究竟因何而起?又该如何解决?

  面对众多家长群众的疑问,为进一步推动福安教育资源科学公平配置,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使教育问题不再成为困扰群众的“心病”,今年初,福安市人大常委会将义务教育均衡列入了监督重点。通过组织视察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跟踪督办审议意见等方式,“把脉”教育、“开方”促衡,有效地推动了福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望闻问切 组织视察调研

  要祛“病”,首先要了解“病情”,找到“病根”。福安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研组,针对福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体检”,力图摸清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影响教育均衡的症结。

  为了确保调研质量,福安市人大常委会在调研前还邀请了教育专家为调研组成员进行讲座培训,详细讲解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判定标准和主要指标要求。随后,调研组分为4个工作小组,由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带队,深入全市22个乡镇(街道),随机走访了29所中小学校及教学点,采取实地查看、问卷调查、集中座谈、单独谈话、翻阅台账等方式,全面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每到一处,调研组都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强市的创建指标要求,认真检查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学生食堂宿舍管理、各专用室设备的配备及使用等情况,并围绕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与学校领导班子、教师代表开展座谈。同时,调研组还深入一线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并掌握教师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特岗补助等政策落实情况。

  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最多的学校——福安市逸夫小学,调研组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择校意愿、就学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福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世明说,“这些学生是因为父母打工进城读书,还是因为原来就读的学校被撤并了进城读书;他们是倾向于进城,还是留在家乡,到城区就学后会不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使学校布局更加科学。”

  视察调研期间,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31场,发放调查问卷590份,走访学校教师及学生627人次,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58条。望建设之效、闻群众之言、问师生之需、切问题之要,福安人大常委会做足做好“望闻问切”四篇文章,为破解福安教育事业发展难题把好“脉”、开好“方”。

   对症开方 提出科学建议

  “城乡教育之所以失衡,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不同。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而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市乡村教师考进城的多,城区教师到乡村教书的少。加上乡村学校住宿条件不好,老师们领到的特岗补贴还抵不上他(她)们往返的车费,优秀的教师留不住,教学质量自然也上不去。建议政府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补助,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创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环境。”

  “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但还有一些部门却以重点项目建设需要等理由,把学校教师抽调走。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这个现象进行整治,让教师返回自己的岗位,重归主业。”

  “乡村寄宿制学校要自己外聘门卫、工友和生管老师,而且要支付此类非编人员的工资社保,同时还要支付学校食堂的水电费等,造成学校现有经费严重不足,无法更新维护教学设备。建议政府给予乡村寄宿制学校一定的补助。”

  “部分农村家长反映,相比在家吃住,到学校寄宿费用比较高,因此不愿把孩子送到镇里的学校,宁愿留在教学点就读。有的教学点现在只有两三个学生,却要配备三四名教师,这无疑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建议政府借鉴蕉城区乡村寄宿制学校‘128爱心工程’经验,对到寄宿制学校就读的乡村学生,给予减免寄宿费用等优惠政策,同时也能吸引乡村生源回流,减轻城区的就学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城区人口肯定是越来越多,而城区学校的校园面积不足、教学设备紧张、教师负担加重,也将影响到教学质量。建议对城区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扩大容量,保证孩子们都能上得了学。”

  4月24日,福安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就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参会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们纷纷抛出在调研中发现的“病症”,作了“病理”分析,并一一对症开出“处方”。福安市教育局、财政局、住建局、人社局、编办等部门负责人到场听会,认真回答代表们的询问,记录代表们的建议意见。“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推进力度,切实提升均衡发展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福安市教育局局长阮兆平表态道。

  综合前期调研和会议审议情况,福安市人大常委会向福安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解决义务教育均衡突出问题;有效利用乡村教育资源,缓解城区办学压力;着力创造栓心留人环境,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大教师转岗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学科矛盾问题;积极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等审议意见,并向福安市委提交了《关于福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持续跟踪 确保监督实效

  收到福安市人大常委会开出的“药方”之后,福安市政府立即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整改活动。针对城区学校容量不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福安市政府对城区中小学布局方案进行了调整:新建老区中学,原校址新办一所小学;对坂中松潭小学和长汀小学进行改扩建;在溪北洋新区新建福安一中新校区和溪北洋小学;征地并扩建坂中中心小学和坂中中学;在实小新校区、阳泉小区和城阳小学各新建一幢教学综合楼。针对教师缺编严重、外借人员多的问题,福安市教育局组成10个工作组,在全市各类学校中开展“吃空饷”问题集中治理活动,发放《限期返岗告知书》,督促外借教师及时返岗工作。对城区8所学校核定自聘代课指标121名,由福安市财政拨付代课金,缓解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教师节期间,福安市委、市政府还通报表扬了100名乡村教师,奖励每人1000元。同时,向在乡村学校从教教龄满10年以上且目前坚持乡村教学岗位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以此提高乡村教师荣誉感,鼓励其继续为乡村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针对福安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借鉴蕉城区乡村寄宿制学校‘128爱心工程’经验”的建议,8月份,福安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福安市乡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368惠生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对公办乡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寄午餐制学校和寄宿生及寄午餐学生实行地方政策补助。这意味着从今年起,福安市政府将按照每位寄宿生、寄午餐学生每年300元的标准,给予全市公办乡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及寄午餐制学校管理补助,用于学校食堂、学生宿舍的水电、燃料、食堂工作人员工资及学生生活设施设备维护等费用;按照每位寄宿新生一次性补助600元的标准,由福安市教育局统一采取政府采购配置并发放寄宿设备和寄宿学生生活用品;除低保家庭寄宿生外,在每位寄宿学生每年省级以上营养餐补助1000元(日均5元)的基础上,福安财政按照每位寄宿学生每年1600元的标准,再增加一份营养餐补助(每年按200天计算,即每天增加8元补助)。这一举措不仅大大缓解了乡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还帮助希望子女在家乡就近入学的进城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9月开学初,福安市寄宿生人数达3559人,比春季增加了4.6个百分点,寄宿午餐生达606人,比增72.6%。福安市近年来第一次出现了乡村学生回流现象,许多当时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的群众,这个秋季学年又将孩子转回原籍乡村学校就读。“现在镇里的学校办好了,孩子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家里负担减轻了很多,我们也可以安心在城里打工了。”溪潭镇中心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这学期,单单溪北洋片区10多个村就有几十户把孩子转回来,在自己的家门口学校上学。”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福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世明说道,“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为福安的教育事业发展献智出力。”(钟阳格 郑龙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