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变“输尿管” 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可控制排尿

26.06.2014  20:52

  由于神经源性膀胱作祟,江门姑娘小珊刚出生时一天要换20多次尿片,因为长期排尿困难,她从6岁起开始插尿管导尿。像她这样的小患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泌尿外科主任刘国昌每年门诊都会遇到50多例。但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找到治愈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长期患者有可能会上尿路反复感染,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肾衰。近日,市妇儿医疗中心成功开展一项新技术,把患儿的阑尾改造成连接膀胱和肚皮的“输尿管”,有助于预防感染,保护肾功能。

  刘国昌表示,所谓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患者因脊髓脊膜膨出、脑缺氧损伤脊髓、脊髓损伤、神经系统感染等诸多因素,导致神经系统部分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对于大脑的指令,膀胱及排尿肌肉不接收、不听话,就出现了排尿不畅、尿失禁、排尿无法控制的问题”。小珊每次排尿,膀胱只能排空1/3,而正常人排尿后如果剩余尿液超过1/10,就属于尿液残留了。

  由于尿液的出口被堵,人体的泌尿系统也因此负担重重,膀胱感染、肾盂肾炎、肾功能不全甚至终末期肾衰竭等后续疾病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刘国昌说,神经源性膀胱一直以来都没有长期有效改善预后的方法,都要靠插尿管导尿,然而男孩的尿道长,插尿管容易感染;女孩尿道隐蔽,需要家长帮忙或自己对着镜子,这种方法操作比较麻烦,“有的家长没有坚持帮孩子导尿。两年间,孩子已经发展成终末期肾衰,十分可惜”。

  专家在为小珊完善了相关诊断后,决定用其阑尾再造一条连接膀胱和肚皮的“输尿管”,将不听从大脑指挥的原线路废弃、搁置,让尿路改道。虽然新的通道,依然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但由于膀胱和体外的压力差,可以实现可控排尿。

  “阑尾其实是最好的输尿管道,它简便、排尿顺畅,不过需在患者的腹部造瘘,一些家长不太好接受。”刘国昌表示,通过阑尾、肠道等人体自然管道,再造一条排尿途径的技术,其实不算新颖。但由于孩子家长、患者亲属对患者自主排尿的期望值太高,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的运用并不多。“实际上,目前治愈神经源性膀胱还是‘世界性难题’,患儿尿液长期停留体内,有可能最终衍变成终末期肾病,需透析度日。”刘国昌表示,毕竟现有的医疗技术手段,对于神经系统受损办法不多,而这种可控式尿路改道手术,是目前情况下改善膀胱功能、预防尿路感染、保护肾脏功能的一个好办法。(广州日报 记者伍仞 通讯员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