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中村儿童不再流浪——青年社工和她的1200多个“孩子”

04.05.2018  16:12

  五四青年节前夕,张洁从外地匆匆赶回“菁英地带”社工站,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唱歌。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新华网福州5月4日电(蒋巧玲 实习生 李丽华)穿过福州市晋安区红光苑小学不足二十米宽的操场,上了二楼边间,原先用透明胶布贴了一层又一层的破地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原木色的金刚板——这是五年来,“菁英地带”最“豪华”的装修。

  五四青年节前夕,青年公益人张洁,从广州匆匆赶回这里,来不及休息,她又扎进了未完成的筹款工作。眼前这间四十多平方米的教室,是张洁的工作驻点之一,这里摆满了书籍、桌凳,换了木地板,还贴上了斑斓的海报。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便呼啦啦地跑进来,朝着几天不见的张洁投来一个个扎实的拥抱。

  和过去五年那些质疑的眼神相比,此刻的张洁站在孩子们中间,俨然一个“孩子王”,满足又欢欣鼓舞。

  张洁是福州市信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也是福州首位驻校社工。2013年,她从社工服务走在全国前列的广州回到家乡福州,打算把几年社工服务积淀,用在福州的社会服务上。为了帮助福州外来工子女,她连续走访15所民办学校被拒,最终在晋安区鼓山镇的外来工子女学校——红光苑小学,创办了“菁英地带”社工站。按她的话说,“广州的社工少我一个不少,福州没有几个社工,多我一个社工,就有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

  “菁英地带”社工站的宗旨是帮助城中村的孩子走出无归属感、缺乏陪伴、缺少教育的困境。创立之初,由于筹不到经费,张洁不得不走上街头,去搜罗孩子们需要的各种物资。书架是倒闭的超市里要来的、红地毯是商场搞活动剩下的、旧书旧刊是在社区摆摊募集来的……一堆废旧物堆出来的社工站,在张洁的营造下,却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温馨乐园。这里不仅能满足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需求,还设有“新生训练营”“哆啦A梦的信箱”“校园议事会”等项目和活动,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心和归属感。除此之外,张洁还经常给一些心理有偏差、行为有偏差的孩子予陪伴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迷茫,被称为全校1200多个孩子的“第二个妈妈”。

  “早几年因为校方的质疑,加上学生难带,还筹不到经费,心理压力大到每天回去都要大哭一场。”张洁回忆说,由于社工站人手不足,自己既要做服务,又要出门筹款。有一次,她不得已关停社工站3天,临走前的一句“姐姐外出给社工站筹钱了”,换来了令她至今想来仍旧泛起泪光的一幕。“我一打开社工站的门,地上全是毛票和硬币。有一毛的、两毛的,也有五角一块的,皱皱的,像藏了很久的零花钱,都是从门缝里硬塞进来……

  童真和爱,让一名赋能别人的青年公益人,也被赋能。2015年,“菁英地带”社工站被评为福建省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截至目前,该社工站已累计服务了近2万名流动儿童。

  2017年,能量满满的张洁,又把社会服务对象拓展到了流动儿童的母亲。

  位于鼓山镇的鼓一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也是附近三个村子人口最密集的中央地带。村子里住着的,多是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为了帮助她们,张洁在鼓一村的一条小巷里租下一间民房,带着三名社工,开办了“村童妈妈聚乐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城市中不起眼的小家园,就通过图书阅读、健康咨询、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亲子教育等活动,帮助了靠缝纫工艺养家的阿姨、夜班生产线上的工人、照料老人的保姆等职业的外来务工妇女近2000名。她们在群体活动中摆脱了孤独,找到自我,也找到了融入城市的窗口。

  “对于这个社会,青年人是有责任的。”张洁说,社工服务苦乐皆有,困难和收获也一路相伴,但每天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在改变这个世界一点点,身上就燃起了使命感。她说,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尽量拉人一把;要在自己有拼劲的青年时光,把这条路走远、走宽敞。

  “村童妈妈聚乐部”每周都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并粘贴出海报预告,吸引妈妈们的参与。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打理社工站之余,张洁常常会到教室里走走,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即使社工服务曾经遭遇许多的不被理解,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仍是张洁公益路上最快乐的时光。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上课铃敲响,张洁和一位流动儿童正准备击掌告别。他们的背后,是新换不久的木地板,这也是“菁英地带”五年来最“豪华”的装修。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图为位于鼓山镇鼓一村的“村童妈妈聚乐部”。这里装修简陋,却帮助了近2000名外来务工妈妈。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守候“星娃”的母亲:家长走出来 孩子才有未来
  张秀丽说,如果孩子命中注定是“星星”,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