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APP、福建日报、新福建、中国新闻网等】2021.02.05:社区里开出融合的花
社区里开出融合的花
2021-02-05 来源:福建日报
台湾专家唐国泰(右二)在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为社区干部和社工授课。本报记者 潘园园 摄
核心提示: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最具活力的细胞。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日前,福州市晋安区探索的两岸社区治理的经验和做法得到民政部的肯定。一起来看看闽台融合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哪些变化。
社区来了台湾专家
“怎样调动老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活动的积极性?”“找志愿者难,老师有什么妙招?”“服务社区困难老人时应注意什么?”…… 近日,一场围绕台湾社区居家养老经验介绍的讲座,在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的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举行。台湾专家吴旭平和唐国泰刚介绍完台湾经验,与会的社区工作者就纷纷举手提问,气氛十分热烈。
“台湾的社区养老走过不少弯路,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真心希望你们能少走弯路,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路子,让老百姓受益。”活动结束时,台湾文创推广协会理事长、 福建工程学院教师唐国泰 说。
作为大陆首个两岸社区交流中心,晋安区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自去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此类围绕社区治理的“头脑风暴”渐成常态。
“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经过20多年探索,台湾在社区发展和营造方面的做法日趋成熟,积累了不少经验。福州正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先行区,仅在榕的台籍博士就有300多人,如何吸引台湾人才助力我们的社区治理值得探索。”福州市晋安区民政局局长林勇说,“过去两岸社区治理的经验交流主要集中在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上,日常的交流载体不多。设立两岸社区交流中心,有助于搭建常态化的两岸社区治理交流平台。”
林勇介绍说,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设有闽台城乡社区治理研究院、台湾社区创意坊、数字展示馆、两岸社工创新中心等。其中,依托两岸专家团队成立的闽台城乡社区治理研究院(智库),目前智库成员已达18人。
每月有讲坛,每周有答疑。两岸社区交流中心每月至少举办一场社区治理“头脑风暴”,邀请两岸社区治理专家为社区干部和社工授课,分析案例,充实基层治理知识。台湾专家还创办了“周二有约——海峡公益服务社”,每周二为社工答疑解惑,开展经验交流。
依托“台陆通”App,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还开设了大陆首个台胞虚拟社区,建立社区营造师、社工志愿者“专业群”。同时,在线邀请台湾社区营造专家授课,分享社区治理经验。
老旧社区换新颜
“我在台湾时就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现在长期在福州居住,很乐意为福州的社区治理尽一份力。”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吴正隆认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先要拉近社区居民彼此的关系。中国人有着浓浓的田园情结,不妨尝试在小区内开辟一个温馨的绿色“小院”,在都市工作紧张的生活缝隙间,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交流场所。
在台湾专家指导下,位于福州市新店镇新秀社区的“我家小院”应运而生。记者看到,原本堆满建筑垃圾的断头路,如今变身绿意盎然的网红小院:篱笆、风车、观景鱼池错落有致,花卉、果树、蔬菜长势喜人,居民通过认养“1平方米菜地”享受耕种的乐趣,收获的瓜果蔬菜优先送给社区的困难户和空巢老人。
和煦的阳光下,“菜友”们“攀比”蔬果长势,孩子们与植物“亲密接触”,妈妈们分享育儿经,老人们乐呵呵地活动手脚……曾经荒芜的角落,成了小区里的人气聚点。
交流多了,感情也热络了。“陌邻”变“睦邻”,社区更有温度了。
两岸社区专家组成“闽台我家小院”咨询团队,新秀社区“我家小院”成为第一个样板。新秀社区党委书记阮瑶介绍说,社区通过搭建“社区+社工组织+我家小院联席会”工作体系,开展亲子学堂、邻里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居民活动。未来还将打造社区议事厅,切实发挥邻里议事、社区矛盾调解等功能。
同样感受到小区惊喜变化的,还有位于福州市茶园街道的电建一公司小区居民。
作为一个老旧无物业小区,这里的一处公共草坪曾是居民们的心病:草皮枯萎,杂草丛生,蚊虫滋生,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
“小区里难得的一块空地,这样荒废了太可惜。”在两岸社区交流中心一次座谈会中,电建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晓清谈到居民的“急难愁盼”引起台湾专家吴正隆、王佳凌的关注。
在多次现场调研和听取居民意见后,吴正隆为小区公益设计出一套改造方案:围绕空地上的三棵大榕树做三个环形座椅,供居民休憩乘凉聊天,旁边裸土部分修建一条步栈道,作为居民活动的开放区域。设计方案得到居民一致认同,大家开始行动起来。
王佳凌擅长社区营造,为增进邻里间的感情,她发动居民根据邻里特色为自己的楼栋取名“匠心楼”“发小楼”“牵手楼”等,并把取名由来、邻里留言墙、居民公约等装饰在楼道内,醒目又温馨。“我们这楼住着好几位能工巧匠哦。”“我们这楼好几个是从小调皮捣蛋一起长大的。”“我们这楼老人小孩比较多,大手牵小手”……一走进楼道,温暖扑面而来。
去年底,为了迎接2021年元旦,同时庆祝小公园竣工,电建社区举办了第一届邻里饺子节。居民们秀出了广场舞,摆开长桌自发写福字、送福字,还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社区还给吴正隆、王佳凌颁发了“电建小区荣誉居民”证书。
“居民们现在可喜欢我啦,我可以‘刷脸’进小区。”吴正隆拿着证书开心地说,“这是我来大陆收获的最珍贵礼物。”
和吴正隆一样,看着自己的设想在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变为现实,王佳凌颇有成就感。“很高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大陆广阔的空间,给了我们一个施展才干的大舞台。”
居民们还为小公园公开征名投票,得票最多的是“三块砖小公园”。“一块砖代表小区居民自治,一块砖代表社区街道支持,还有一块砖代表两岸专家助力。”居民们高兴地说,“‘三块砖’形成合力,我们小区肯定越来越好!”
补齐“最后一公里”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社工组织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环节。社工,就是社会工作者。他们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台籍教师、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旭平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精细化,创新社区治理需要更多的专业社工力量参与。
探访慰问困难老人、志愿者爱心积分兑换、邻家妈妈集市、社区家庭影院……在福州市晋安区象园街道连辉社区,居民越来越熟悉一群身穿蓝马甲的年轻社工,深深感受到他们给这个老社区带来的温暖与活力。
被评为福州首批“闽都英才”的社工林钦燕,去年在连辉社区推动“辉同繁响”项目,受到居民们欢迎,而她最想感谢的“高参”就是吴旭平。
入驻连辉社区后,社工们通过调研发现,社区大部分家庭属双职工父母,忙于工作的同时缺乏对子女看护,孩子们经常在小区内追逐打闹,很不安全。于是,社工团队成立“连辉小私塾”,免费开设国学、科学实验、小记者培训等课程,同时成立“连辉绿植队”,组织孩子们参与社区环境美化。
“养蚯蚓不仅可以吃掉一些厨余,蚯蚓粪还可转化为有机肥,用来养花种菜。”在吴旭平指导下,林钦燕带着孩子们建起了“蚯蚓之家”“茉莉花园”“爱心菜园”等社区七彩花园,孩子们分工明确,忙得不亦乐乎。随着队伍日益壮大,社工们开始带领孩子组建“小公民”协会,培养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以前和姐姐经常吵架。参加绿植活动后,我们学会了分工协作,开始互相体谅、关爱对方了。”小朋友欧诚恩说,“我和小伙伴们要一起把社区变得更美丽。”
“我家雅芩原本性格内向,自从参加社区活动后,性格逐渐变得开朗和外向,上学期还在学校参加竞选中队长呢!看到孩子的变化,真是太开心了!”看到孩子的变化,雅芩的父母也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
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专业社工组织正离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近。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为补齐“最后一公里”社区服务短板,我省日前出台的《福建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提出,按照“一年覆盖、两年规范、三年提升”工作思路,通过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稳步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这意味着2021年我省将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越来越多社区老百姓将得到社工的专业服务。
“让邻里不陌生,社区更和谐。”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推行社区近邻服务模式,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学习强国: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436148896477857515
福建日报: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102/05/content_55652.html
新福建: 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35827.html
台海网: http://www.taihainet.com/news/fujian/szjj/2021-02-05/2476945.html
中国新闻网: http://www.fj.chinanews.com/news/2021/2021-02-05/48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