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戒毒康复 开放式戒毒唤“浪子”回归

27.06.2014  13:46
    □黄 靓 李文超 杨斌     俗话说:“一朝吸毒,终身戒毒。”在过去,想要脱离毒瘾必须在戒毒所进行两年的强制戒毒。如今,有一种更开放式的戒毒方法,那就是社区戒毒。目前,全市共有407人通过社区戒毒重获新生。     三年为期 戒毒不能半途而废     张霞是延平区杨真社区里唯一一名戒毒专职社工,她所服务的社区共有14名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不限制戒毒人员的人身自由,戒毒者只要通过三年的考察期,就算戒毒成功了。     “一张试纸,一个尿检盒,这就是识别戒毒人员是否复吸的一大利器。”张霞告诉记者,社区戒毒形式虽然开放,但每个月必须到社区戒毒康复(集中管理)工作站尿检一次。可有不少戒毒者难断心瘾,半途而废。这不,前几天就有两名“瘾君子”在试纸下现了形,被送往戒毒所。按照规定,凡是到期拒绝尿检或是三次尿检呈阳性的戒毒人员,都必须接受两年的强制戒毒。     心理救援 “亲友团队”持久发力     每位走出公安局的吸毒者,他的信息资料都会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无缝对接。由家庭、社区民警、戒毒社工以及禁毒志愿者组成的“亲友团”队伍,将齐力帮助吸毒者。“十戒九吸,生理上的脱毒一星期内就能治愈,但心理戒毒却是一场持久战。”令张霞感到揪心的是,在她帮扶的戒毒人员中,有6名都是“90后”,占到了约三成。心痛之余,她倾注更多的心力,挽救这些青年。     小陈在社区里戒毒已有两年时间了。2013年,刚满22岁的小陈从农村到城里打工,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父母感到颜面尽失,不许小陈再进家门。张霞一面劝说小陈的父母不要放弃,另一面树立小陈戒毒的决心。她与“亲友团”成员不时登门拜访,为小陈心理疗伤。“戒毒两年了,虽然也动摇过,但想到家人和朋友的善意,我不能辜负他们。”小陈主动搬了住所,换了手机号码,为的就是与毒友断绝来往,熄灭复吸的念头。     目前,像这样的“亲友团”,全市有148个,它们分布在十县(市、区)的19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从心理上给予戒毒者温暖。据公安部门统计,南平市社区戒毒的执行率达到了79.8%,排全省第二位,已有407人获得康复。     就业安置 助脱瘾者回归社会     面对居高不下的复吸率,如何让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是禁毒人员要思考的首要课题。近年来,我市禁毒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集结社会爱心,以情感人,努力为脱毒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共安置就业688人。     建阳的热心企业家张先生告诉记者,曾经他也是一位“瘾君子”,有过六年的吸毒史。“我曾经深陷泥潭倾家荡产,可社会并没有抛弃我,我必须懂得感恩。”戒毒后,张先生自主创业获得成功。深知毒品危害的他,主动找到当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表示要帮助更多的戒毒者找回生活的曙光。他不仅在企业中为8名戒毒者安排了就业岗位,还为2名家庭困难的戒毒者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如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逐渐被外界所熟知,许多吸毒者化被动为主动,不再排斥戒毒。“这种方式也减少了社会对戒毒者的歧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