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离不开邻里和睦
《华西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了一则邻居斗法的事件;重庆市龙石路建设社区居委会向该报社反映,他们的小区有两家门对门的老邻居,为了争“风水”,在楼道里斗起“法”来,吴婆婆家挂镜子,而张奶奶家则挂剪刀和灯。后经过该社区工作人员调解,两家人冰释前嫌,达成和解。然而这种“不和睦的邻居”现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个案,只是在其它地方表现不同。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反思。
邻里关系的“冷热”实质上最能标志出一个社会的变化。融洽的社区邻里关系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居民间互不关心、互不联系和缺乏责任感最终会形成“社会关系死角”,客观上就会助长违法犯罪活动的产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邻里之间的融洽, 不能因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耸立而逐步瓦解,我们要在主客观上创造更多、更好的“软硬件”环境,服务邻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邻里之间的情感融洽,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提倡的一种美德,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邻里”关系“危机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住宅房屋商品化。邻里关系发生极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很多小区已近不再是熟人社会关系。其次,城市规模不断的发展扩大。根据2016年4月20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15年末,大陆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5.88%,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现象,同时也说明城市居民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大。最后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有9亿多人使用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人际交往依赖“人机交往”的方式,有专家认为这可能导致人们交际行为趋向自我封闭,对现实的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可以从通过以下几个途经改善邻里之间的关系:
一是宣传传统优秀思想文化。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史籍《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提法,而古代伦理教育典籍《论语·里仁》也有“德不孤,必有邻”的观点,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上层建筑都非常重视邻里之间的伦理关系。而我国古代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类似“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经典故事。也反映出古代民间老百姓对邻里关系的处理充满智慧。故此,当今国家、社会、个人更应该发扬古代优良传统,让它更好的造福社会。
二是积极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社区是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扩大社区对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力,社会才会和谐、安宁和团结。比如,可以在社区内合理规划小区公共空间,对老旧社区滞后的公共服务功能要及时更新改造。同时在社区的组织下,选举居民委员会、常设社区邻里关系协调小组,成立居民文化服务站等方式,形成大众主动参与和社区积极介入的良好局面,让社区组织更好的服务公众,也通过广泛群众参与,培养出公民对国家、社会、家庭的普遍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
三是充分用好“互联网+N”信息模式。建立“立体式”的互动交流服务平台,如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号或QQ网络信息交流群,定期向小区住户公布社区人员搬迁、商户入住、居民房屋改造等实时情况信息,小区居民也可通过“信息平台”向社区或者邻居反映存在的问题。有条件的社区也可共享其它网络系统平台,建立服务社区居民的人口数据管理库,方便解决居民的治安、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实现新型的社区综合保障服务体系,弥补传统社区服务中的不足,更好的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最终达到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梅列区委文明办 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