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妙招啃下“硬骨头”——建阳法院强化重审、再审案件审理

25.03.2015  13:09
  发回重审、再审案件被法官戏称为“难啃的硬骨头”,常伴着复杂的法律关系和涉诉信访,让人头疼不已……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法院敢于攻坚克难、创新工作,建立全程调解、判后释法、专项回访的重审、再审工作机制,巧用妙招啃下“硬骨头”案。

  据统计,2014年来该院共审结发回重审、再审案15件,其中调解3件、撤诉3件,4件判决未上诉,服判息诉率高达66.7%,沟通回访率达100%。

  全程调解再搭“连心桥

  发回重审、再审案件的矛盾相对于普通案件,更为尖锐、突出。建阳法院注重重审、再审案件调解工作,把调解贯穿审理全过程,分析当事人的心理、案件的情况及预测案情的发展,寻求原、被告双方的平衡点,制定符合案情的调解策略,重新为双方搭建握手言和的“连心桥”。

  老赵是一起商品房买卖纠纷的当事人,七年前,他与施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但一直未办理过户,施某在老赵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该房转让给了陈某,并办理过户登记,而后陈某又将该房抵偿给了连某,也办理了过户登记。当连某拿着房产证要求老赵一家子搬离房屋,老赵才知道自己的房子被别人登记了,无奈之下,将施、陈、连三人告到了建阳法院,要求确认三人之间的房屋买卖无效。

  发回重审立案的当天,李法官就与各方进行了交谈,发现老赵已经居住了七年之久,连某虽有产权,但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权利,双方都僵持着,互不相让。这个案子的并非表面的那样简单,老赵多次扬言如果败诉,宁死也不肯搬出来。如果简单判下去,很可能引发信访或者暴力事件。李法官最终决定三人分开调解,通过十几个来回的协商,找到了三方的平衡点,巧妙调解。老赵拿着调解书欣喜若狂,握着李法官的手迟迟不肯放下。

  “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一场官司打了三四年,几方当事人都累了,看似无法调解的案子,都有它的破壳点,只要肯下功夫,他们就会接受调解,最终各方都满意而归。”李法官这样分析道。

  判后答疑再释“法与理

  “李法官,你这样解释,我们就很明白了,我跟我妈谈过了,她不上诉了,过好自己的生活最打紧。”小叶信服地说到。

  小叶的母亲叶某是一起发回重审案件的被告,1999年,叶某与案件原告高某经人介绍认识并同居,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后双方感情不和,高某诉至法院,要求叶某限期搬离其房屋。

  庭审上,叶某很是激动,认为其被高某哄骗而未办理结婚证,他们是事实上夫妻关系,要她搬离房屋她就寻短见,让高某没法过下去。李法官考虑原被告双方多年感情实属不易,故酌情给予叶某90日的期限,待其过完农历新年再腾空房屋返还原告。判后,便多与其子小叶沟通,通过寻找案例、分析案情、解释法律,最终得到了小叶的支持,通过小叶的劝说,叶某也服从了法院的判决,春节后便主动搬离了该房屋,与小叶一起生活,一家人和睦相处。

  专项回访再续“案外情

  专项回访工作主要针对判后情绪不稳定、生活较为困难的当事人,通过回访,在心理上给予疏导,在经济上给予帮扶。

  慧琴的丈夫是李法官承办的一起发回重审案件的原告,因一起交通事故导致四级伤残,经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认定,对方负事故全部责任,经法院审理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肇事车辆的保险在车祸前一天到期而未续保,驾驶人肖某家庭条件困难,并无财产可供履行。慧琴东拼西凑勉强解决部分医疗费,却已负债累累,家庭陷入困境。身心俱疲的蔡某情绪甚是激动,觉得生活无望,表示要报复肖某。

  为了疏导慧琴,李法官便隔三差五到慧琴家中进行回访,跟她聊聊家长里短和案件的执行情况,当她的知心“听众”。经过长期的回访工作,慧琴的心情平复了许多,对生活重燃了希望,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责任编辑: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