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不为人知的青岛“地下”往事:排水系统德国造

07.08.2014  12:29

  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图为污水下水管道广州路泵站

青岛雨水下水道

  “古力盖儿” 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在古力盖儿中心,大都有一个“K”,“K”代表“KIAUTSCHOU”,意指胶澳。由“古力”派生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青岛人对马路上见到的地下雨水、污水、自来水、电缆、煤气等管道井盖儿,习惯称之为古力盖儿。

  每年汛期雨水频袭时,很多人就会想到青岛,青岛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

   100多年前德国人建造的下水道采用“雨污分流”,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发挥余热

  德国“租借”青岛99年,初来乍到的德国人经历了青岛第一个雨季,由于饮用了污染的水源,大量德国官兵生病死亡。德国殖民者提出按百年标准对地下管网进行设计和施工。

  十年前十月的一天,山东青岛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德国考察,发现了一批记录青岛城市建设的原始档案,其中一部名为《胶澳发展备忘录》(1910年改为《胶澳年鉴》),由当年胶澳总督府组织编写,自1898年10月起,每年一记,直到1914年,不间断记录了17年,完整记录了当时德国殖民者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