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开“能源战” 俄欧将如何?

13.09.2014  12:06

本月9日,欧盟公布对俄新一轮制裁措施,并于12日开始正式实施。对此,俄罗斯方面明确表示将以关闭领空作为回应。俄欧“对峙”毫无回旋态势。乌克兰东部停火协议的达成与俄罗斯从边境的撤军并未“感动”欧盟,经济压力持续增大的俄罗斯,在不断受到紧逼与挑衅的情况下,未必不会抛出手中的王牌——切断对欧天然气供应。

若“能源战”真的开打,俄欧将如何?目前的胶着局势又将走向何方?

眼下最清楚、直接的预测是俄罗斯占据优势,欧洲难度寒冬。众所周知,欧洲能源匮乏,而俄罗斯作为世界天然气生产与出口大国,很长一段时间承担着欧洲“能源补济者”的角色。欧洲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占消费总量约三分之一。若俄罗斯停止向欧洲供应天然气,欧洲人或将度过一个无比残酷的严冬。

欧洲曾在2006、2009年先后两次遇俄“断气”威胁,其后一直试图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近年,德国在新能源领域及波兰在页岩气领域的开发皆初见成果,但距离能源高度自给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一国之能源结构调整尚且十分困难,更遑论一个大洲。

与此预测截然相反的看法为俄罗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俄罗斯为能源出口型国家,军工及能源出口是其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2013年,俄对欧天然气出口量占俄出口总量70%以上,欧洲市场对于俄罗斯能源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影响不言自明。对于俄罗斯放弃欧洲市场后短期内可能要承受的巨大经济冲击,英国《金融时报》近期载文指出,欧洲可通过联系液化天然气供应商以弥补俄“断气”后留下的缺口,安然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

然而,不能忽视的情况是,俄欧双方一直未用天然气进行相互威胁,真正将其应用“实战”的目前只有乌克兰(限制俄输欧天然气过境)。真待寒冬迫近时,俄罗斯在被逼无奈之际亮出此牌,欧洲势必难以快速填补上千亿立方米的巨大缺口。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过久,真正落下时,因反应迟缓而受伤也在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源战”的最终结果便是“两败俱伤”,其直接影响时间不会少于一年半载,对双方经贸的巨大损害亦恐难避免。

两败俱伤”的前景,双方或许不会没有预见。近几个月来,欧美对俄的一系列严厉制裁业已极大影响了后者全球经贸合作战略的加速调整,最近的石油领域制裁、加之可能触发的“天然气大战”,则将俄罗斯进一步推向或说逼向亚太地区。不论是俄罗斯方面最近坦露的对于中国开采俄油田的欢迎,还是其正紧锣密鼓着手的与伊朗、印度等国之间不止于能源领域的合作,无不强烈地释放出这样一种信号。投向亚太不再只是俄领导人口中的说辞,而已成为俄罗斯开拓发展亚洲空间、以绝欧美后患的必然选择。

俄罗斯若真的退出欧洲能源市场,后者也不能说全无招架之力。捱过最初的艰难时日,欧洲兴许将进一步大力开采北海油田并有效利用一直处于半弃置状态的液态气终端。更值一提的是,借由页岩气开发而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却一直无力抢夺能源出口市场的美国可能会迎来新的重要机遇。但远程进口的重负,可能会逼迫欧洲尚处于初期勘探和开采阶段的页岩气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助其一举摆脱能源弱势困境。这些对于俄欧局势的近、前景展望,潜在地预示着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能源格局发生翻天覆地改变的可能。这种转变,最有赖于地缘政治的推动。

亚欧能源格局的调整,对于俄欧双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谁更善于面对这种巨大变化,谁就将能在调整过程中更好地应对一段时期内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到未来天平的倾斜程度及方向。

由最为基础、根本的能源供应所维系的俄欧双方“唇寒齿亡”关系的破坏,将给未来双边关系造成不可预料的恶性影响。“新冷战”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无疑是谁都不愿见到的结局,但处理不好,或有人执意固守“冷战”思维,为仅求一己私利而罔顾他国及国际大家庭的整体利益,这种谁都不愿见到的结局将会不可避免。(文/张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