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别样的人情味 让阳光穿越高墙铁窗
医务人员对在押人员开展HIV检测
宁德网消息(陈翊群 周天鑫 张苏闽 肖剑 叶肖琳 文/图) 6月27日,周宁县看守所门口的警示牌上记录着:“从1993年11月10日至今,21年零228天无安全事故。”
在市民的眼里,看守所壁垒森严,四周都是高墙、电网、岗哨……
对于民警来说,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在押人员:他们有的人是非不分或自暴自弃。有的人脾气暴燥、性格极端,甚至绝望想自杀。如何教育管理好这些在押人员,保证安全无事故?在日复一日的监管工作中,周宁县看守所管教民警们又有着怎样的坚守?让我们一同前往探访。
感化,是每天的必修课
高某,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关押。一进所里,连续三天不吃不喝,任何人讲话都不理不睬。民警了解到高某是一个单身汉,父母过世,哥哥对他不管不问,十几年来的逃亡生涯早已让他心灰意冷。被警方抓获后,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回话时,只是不断重复着:“我想死,你们说什么我都不听。”
然而民警从未放弃与他交流沟通,坚持每天早、中、晚做他的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讲道理、讲法律、讲做人的良知,还请来高某的哥哥来看望他。在民警感化下,高某的思想开始改变了,逐渐服从监所的改造。积极主动的改变,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进入法院二审宣判时,高某由一审被判死刑改判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他感动地说,“是看守所民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看守所是教育人、挽救人的特殊场所。对在押人员的教育感化工作每天都在进行着。在工作中,周宁县看守所积极倡导人文关怀,延伸感化教育:针对在押的未成年人员,他们邀请家属走进看守所,通过座谈帮教的方式,让亲人与在押人员沟通交流。针对家庭情况特殊、复杂的在押人员,适时走访他们的家庭,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让在押人员主动配合改造。看守所还与县图书馆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单位,设立看守所图书室,合理安排在押人员阅读时间,让他们在封闭单调的高墙内有机会填补知识和精神的空缺。
关怀,让铁窗浪子回头
在押人员小张,出监(看守所)后不久找到了一份工作。自食其力的他,高兴之余专程来到看守所表达感谢之情。
小张今年20岁。2009年9月,因盗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小张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小张家境贫寒,母亲年迈,在服刑期间,没有亲人来看过他、送过衣物,感到十分落寞,对未来生活很迷惘。得知这一情况,所里免费为他提供在押期间生活用品。寒冬腊月,民警见小张还穿着拖鞋,就给他买了双旅游鞋。刑满释放的那天,民警为他购买了返乡的车票,还准备了短期的生活费用。点点滴滴的关怀让小张铭记在心,他说,“民警的关心让我感受到温暖,也让我找回了自信。”
这几年,周宁县看守所在坚持依法管理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他们的尊严、需求。该所与周宁县医院携手,建立医所协作机制:对每个犯罪嫌疑人进行入所前健康检查,并由县医院每周指派三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内科、皮肤科医生到看守所,定期开展疾病防疫防治知识宣传,建立在押人员健康档案,对有病在押人员落实治疗措施,保障每一名在押人员的健康权利。同时,该所尽可能改善服刑人员的生活卫生条件,提高膳食标准,每周进行监所消毒。
许多在押人员出所后表示,“周宁县看守所管得很严,但是也有别样的人情味。”
安全,是这里的主旋律
今年的4月17日凌晨3时许,民警在例行巡查中发现,因违反监规被羁押在禁闭室的在押人员黄某把被单撕成长条,准备自杀。执勤民警马上收缴了布条,同时向带班领导汇报情况,并和黄某促膝谈心,从而消除了一起在押人员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
安全始终是监管工作的主旋律。近几年,看守所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今年的监控升级改造中,自主研发和完善了监控系统,把监内的在押人员受虐报警系统、对讲系统、广播系统、巡更系统等统一整合,实现多系统合一、快速反应。民警在总监控室就可以动态直观地掌握监内动态,及时发现违规苗头。
“100-1=0”,这是看守所工作的理念。“不管说得多好,干得多好,如果在安全方面出了问题,一切等于白干。”看守所所长黄锦说,“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所有的工作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确保安全。”
在所里,还有一个好传统,只要哪个民警家里有事,需要请假,其他民警就会主动把岗位顶上,毫无怨言。据了解,所里的民警每人每年超勤130多天,基本放弃休息日。
近年来,周宁县看守所在全市率先将在押人员受虐报警系统、对讲系统等科技平台进行整合,主动与省内知名心理培训中心协作,规范在押人员的心理测评、矫治工作;注重深挖犯罪工作,2011年以来,在押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案件线索326条,协破刑事案件128起,协助抓获逃犯7名,先后获得“省级人民满意科所队”、“全省公安监管部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在今年被省公安厅授予集体二等功。
“爱心、安全、团结、敬业”,这就是周宁县看守所21年来安全无事故背后,民警默默坚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