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看世遗丨在泉州,感受宋元中国
7月25日傍晚,随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落锤声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多维度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今天的太空看世遗,带你尽览世界遗产地泉州风光,感受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盛况。
图为泉州。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
泉州曾是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
作为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之一
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
发达的经济水平
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写满海洋记忆的22处遗产点
面貌沧桑,内涵鲜活
在近千年后的今天
展示着古代东方大港的独特风韵
面朝大海 天下为邻
北宋元祐二年
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市舶司落户泉州
这一行政机构的设立
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
也标志着宋元时期鼎盛的海外贸易
自泉州城南晋江江畔扬帆
图为市舶司遗址。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C1206T1E、T1F区域内建筑墙基。(拍摄者:黄必应)
迎送商船进出泉州港的航标
借金钗、宝盖二山之势
高立于来往商舶视野前方
六胜塔、万寿塔
两座航标塔遥相呼应
为大、小坠岛及台湾海峡两条主航道商船
擎起指路明灯
独特而完善的古代航海导航体系
支撑着泉州的胸怀
向世界敞开
图为六胜塔和万寿塔。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泉州悠久的航海传统
与海神信仰体系相互见证
泉州地区初代海神“通远王”
享祈风之祀
10方九日山石刻
记录了多次由地方政府主官主持的祈风仪式
将宋代市舶制度下
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用文字生动定格
图为九日山祈风石刻。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九日山全景。(陈英杰拍摄)
真武庙、天后宫
供奉着第二、三代海神
中原文化与东南海洋文化的互动与交汇
使原属中原地区道教神灵系统的“真武大帝”
成为出海人的精神寄托
“妈祖”信仰乘着商舶
走进港澳台地区
漂向东南亚各地
图为真武庙。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真武庙山门。(陈英杰 拍摄)
跨过大海的波涛
泉州与世界近在咫尺
城内商品交易频密
外商云集
被贸易滋润的城市
逐渐向南部沿江区域拓展
为保障贸易发展
南宋政府于濒江一线建设防洪城墙
其南端德济门紧临晋江
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门
记录了泉州腾飞的辉煌往事
也在今天成为
体现宋元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重要地标
图为德济门遗址。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德济门遗址。(吴志诚 摄)
四方辐辏 欣欣向荣
宋元以来
活跃的海洋贸易
推动泉州经济高歌猛进
桥梁、码头、航标塔
编织出完备的水陆交通网络
从洛阳桥到安平桥、顺济桥
风景秀丽的千年古桥
将海洋贸易推动下
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娓娓道来
图为洛阳桥、安平桥和顺济桥遗址。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江口码头、石湖码头
分别代表内港与外港码头的珍贵遗存
曾是构成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一环
礁石、船影、涛声
共同见证着10—14世纪
泉州港口营造技术的成熟
和海港城市商业文明的繁荣
图为江口码头和石湖码头。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作为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亦蜚声海内外
磁灶窑、德化窑
作为宋元时期泉州瓷窑址的杰出代表
无数外销陶瓷
从泉州港出航
将精湛的中国工艺
展现给世界各地
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仍留有宋代青阳铁场盛时余音
图为磁灶窑址和德化窑址。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成冬冬 摄)
兼容并蓄 异彩纷呈
四通八达的海路
为泉州带来了经济的昌盛
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图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老君岩造像。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泉州府文庙和老君岩造型像
镌刻着儒、道学说的发扬史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
佛教寺院的代表开元寺
外来文化与幽幽禅意共存
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
还能寻觅到早期伊斯兰教的踪迹
图为清净寺和泉州府文庙。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图为伊斯兰教圣墓和开元寺。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南宋建炎年间
一批赵氏皇族迁居泉州
不仅带动当地消费
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
政府专门设置南外宗正司
对其进行管理
这些宗室的到来
为泉州文化社群
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
图为南外宗正司遗址。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2020年度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考古发掘结果照。(王俊 摄)
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
显示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风情
越洋而来,相撞相融
最终在中国东南沿海
呈现出绚丽殊异的文化景观
开放、发展、包容,造就了“东方第一大港”。区域整合、多元繁荣的独特智慧和卓越成就,使宋元泉州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的明亮航标。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活动塑造下,港口社会的蓬勃发展在此尽显,多元共荣的海洋商业模式澎湃至今。
监制:敖春磊
策划:程立葳
制作:袁羽 实习生 马丹宁 潘雨曦 陈宛莹
卫星数据来源:天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