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专家坐镇鉴宝 “传家宝”众多珍品亦不少

03.01.2016  09:46

  这个不起眼的小盒子,就是颇有价值的“贴黄盒子”

  海峡网1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袁丽群/文 毛朝青/图)报纸层层包裹,打开时小心翼翼,无论价值究竟几何,昨日上午,市民们带到福州温泉博物馆的,都是他们心中的“宝贝”。在海都报联合鼓楼区博物馆开展的首期免费鉴宝活动现场,有众多爱好收藏的市民前来。现场有瓷器、字画、银器等各种藏品,还不乏家族的传家之宝。

  当天,省文物鉴定组专家林存祺、周端为市民免费鉴定了近200件宝贝,数件精品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也不乏市民高价买入收藏的“现代仿品”。

   “宝贝”价值几何 不只看是否值钱

  昨日一早,温泉博物馆前就有不少市民排队等候取号,想让专家为自家宝贝一看究竟,仅有的号很快就被排满了。

  为保证专家鉴宝的专注度及为市民的“宝贝”保密,当天,温泉博物馆内特开辟了一个房间用于鉴宝,参与鉴宝的市民挨个进入。记者获允许后进入房间内,“见证”鉴宝全过程。

  专家对每件宝贝的鉴定时间不一。有些字画,还未完全展开,专家看了一眼就给出了“否决”;有些物件,专家认真把玩了一会,还与收藏者作了些沟通后,才给出鉴定意见。

  “这是我妈妈传下来的,值钱吗?我打算传给我儿子。”一位依姆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条银项链。这条项链类似“长命锁”,但链子上配有算盘、筷子等装饰,比现代的链子多了几分民俗寓意。“这我不能给你估价,不过链子还不错,当传家宝很有寓意。”专家表示,当天,不少市民都是带着“传家宝”前来,问最多的是“值不值钱”,但“相较于钱的价值,其实百年传承的民俗寓意,意义更为重大”。

   小小“贴黄盒”价值力压众宝贝

  “这件不错。”专家此语一出,市民姜先生立马将其他想要鉴定的宝贝放下,认真听了起来。

  这是一件姜先生从美国洛杉矶购得的巴掌大小的盒子。“这是贴黄盒子,其他4件宝贝都不如这一件。”省文物组鉴定专家林存祺说,贴黄是削取竹筒内壁的黄色表层(黄片),经煮压后,粘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汉族竹刻工艺品,其表面或为光素,或镌刻花纹,贴黄是竹刻中的独特品种,它的品种有很多,如邮票盒、水果盘、笔筒等。

  林老师表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贴黄工艺曾达到很高水平,尤其是宫廷使用的贴黄器物,胎骨复杂而严谨,雕刻和装饰精致而华美,贴黄出现于明末清初的福建上杭等地,其以制作贴黄著称。

  据悉,鼓楼区博物馆还将推出第二期的免费鉴宝活动,届时海都报将刊登具体的时间,有意参加的市民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