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却的闽都民俗 “菠菠粿”里春意盎然

02.04.2019  15:10
尚书公出海省亲仪式 林杉 摄 - 新浪
福州特有的“菠菠粿”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尚书公出海省亲仪式 林杉 摄 福州特有的“菠菠粿”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东南网4月2日讯 (本网记者 张立庆)清明将至,作为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人们除了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踢足球、踏青郊游等活动,“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清明节得到了生动体现。日前,在福州举办的己亥年民族英雄陈文龙春祭祀典、送状元船(尚书公)出海省亲等各类民俗活动也赚足眼球。在热闹喧嚣的仪式活动背后,有多少传统的习俗正悄悄变得陌生?东南网记者带您一同探究不该忘却的闽都民俗。

   菠菠粿”里的春意盎然

  虽然清明未到,但在福州一些面点店和集贸市场,一种名为“菠菠粿”的绿色带馅儿面食已经现出踪影,不少年轻人“相见不相识”。这种颜色翠绿或淡绿的食品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明粿”,“菠菠粿”是它在福州的名字。“菠菠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青绿色赋予它春天的绿意。

  福州市民陈依姆介绍,以前清明前夕,大家会上山去采摘菠菠菜,晒上十多天后搓揉出细绒,散入米浆中揉成粿皮,再包上枣泥、豆沙、萝卜丝等。“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粿皮十分有嚼劲,香味清淡!”陈依姆说。

  对于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来说,每年清明祭祀除了必备“菠菠粿”,还要择日上山踏青、扫墓,然后把纸钱压在墓顶及周围,以表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之意。

  在福州话里,“压纸”是扫墓的代名词,福州人常常会用“你压纸了吗?”来询问亲友是否扫过墓。做子孙的对祖先的坟茔每年至少要看顾一次,除杂草、整墓埕、燃香烛、祭供品,还要“以楮纸覆墓上”。“压纸”的另一层重要意义是告诉别人:此墓有后来人。另外,福州人还会在清明时放风筝,将信笺和纸钱粘在风筝上,等到风筝飞高时将其剪断,以表达对先人怀念之情。

  在郑子端的记忆中,清明祭扫后,家人还会在墓前摆上几桌。他介绍,这个习俗后来衍变为祭扫后的家族聚餐。而祭扫完回家后,还需折一根松树梢插在家门口,表明已经对先人表达过缅怀之情。“清明祭扫既是对先祖表哀思、尽孝道,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郑子端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诸如烧香、“压纸”等习俗被送鲜花等代替,这是与时俱进,很值得提倡,但“祭扫作为一种家族行为,需要年轻人主动参与,不论习俗如何演变,敬老孝亲的传统不能淡化”。

   状元船”上的爱国情怀

  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而在闽都民俗文化中,游灯迎神也是福州人春天里的一大节俗主题。

  3月22日,福州台江区三通路旁的万寿尚书庙举行了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诞辰787周年活动,吸引闽台陈文龙宫庙负责人及海内外陈文龙信众、后裔400多人参与。鼓乐声中,祭祀依照奏乐迎神、初献帛醴、恭诵祝文等传统三献祭礼民俗仪式依次进行。现场呈现宋朝场景,工作人员身着褙子、襦裙、圆领袍等宋代服饰,用规范的传统祭祀礼仪,表达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爱国爱民精神的崇敬。

  万寿尚书庙是陈文龙生前官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文龙信俗”的发源地、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江万寿尚书庙负责人卢鑫介绍,值其诞辰787周年之际举办民族英雄陈文龙纪念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增进榕台民间民俗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持续融合。

  而此前,在福州阳岐、万寿、竹林、新亭、龙潭、洋中等尚书庙都举行了“送状元船(尚书公)出海省亲”祭祀典仪纪念陈文龙。这项祭祀典仪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状元船”为纸船,仿古“官座船”,船上旗杆悬挂“水部尚书陈”和“宋陈忠肃公”旗号,有众多随从,四周挂满各商号或个人敬送的各种袖珍产品,作为尚书公出海回乡省亲时送给家乡父老的礼物。

  福州阳岐村当地民俗文化研究者郑公雨介绍,“送状元船(尚书公)出海省亲”祭祀典仪一般是两年一次,还会举行尚书公出巡庙会活动。神像起驾出巡本地及西南百余村,最长曾超过一个月。旧时出巡经凤岗里三十六宅、湖里二十四墩和高盖山、盘屿、吴山、北园、首山,绕白湖亭。出行规制很讲究,声势浩大。迎神队伍行进途中,居民们纷纷在门前设案张宴,摆设供品果子,燃放爆竹烟花夹道欢迎,阖家礼拜,以迎接本境诸神驾临,此称为“接宴”。

  第十二届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管柏华等文史专家表示,尚书公的省亲之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谱写着护国佑民的赞歌。

   九案泰山信俗中的乡愁乡情

  对于民俗爱好者、福州80后俞伦伦来说,古老的民俗仪式承载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十分令他着迷。他告诉记者,福州市区“迎奶娘”“迎吴颜”“迎尚书公”的民俗历史都很悠久,此外,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九案泰山信俗游神活动也是热闹非常。据介绍,九案泰山信俗是福州鼓楼区与台江区交界的曾经的十三乡共同的泰山信仰。十三乡有的一乡为一案,有的两三乡为一案,形成九案,统称九案十三乡,供奉东岳泰山麾下温都统与康都统。

  千百年来,九案泰山信仰将分布在鼓楼台江的十三个乡捆绑成了一个共同体。过去乡里或有争吵斗殴,而同属一个信仰圈的十三乡则十分团结。每年农历九月初一开堂,十二日问杯,夺马牌,决定下一年的香案设在哪个乡。迎送时要巡游十三乡,保佑村民太平,场面庄严肃穆。十四日进入设案庙宇,称为“进宫”。

  参与每一项民俗文化活动,都让俞伦伦体会到“人神同悦”的绝妙。“热闹的神诞、半段,甚至容纳了闽剧、伬唱、评话这些鲜活的福州地方曲艺,这正是这些民俗文化被不断发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所在。”俞伦伦说。

   声音

   用传承之手挽留传统民俗

  “城市的精神源于自身的历史与传统,历史留给城市很丰厚的文化遗产,但是她的生存空间也受到原始生态环境被破坏、认识度不够等问题的影响,渐渐消失踪影。”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民俗爱好者对现有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有着一丝担忧。以清明“菠菠粿”为例,要不是“老福州”郑子端的推介,记者很难找到这种特制的“清明粿”,而且很少有人知道福州的“清明粿”还有“菠菠粿”之称。对于放风筝习俗,不少人都以为是踏青时一种郊野游玩项目而已。郑子端认为,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倡导新的社会风尚,弘扬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多多开展“节日民俗”主题教育、乡土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传承家乡的民俗。

  万寿尚书庙负责人卢鑫表示,前不久开展的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诞辰787周年活动已经衍生为第二届陈文龙文化旅游节,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民俗活动。因为地址在福州上下杭三捷河畔,他更是希望借此活动提高当地景区的名气,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知晓“陈文龙信俗”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过他也坦言,虽然是省级非遗,但是其传承保护及开发仍是以自发的民间力量为主,他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扩大宣传面,提高活动影响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吴可文表示,民俗就是乡愁,就是民族的根,应该代代传承。他认为,民俗活动是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隐藏在节日中的丰富传统文化,承载着先民对先贤美好品德的崇敬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之情,是当今人们联系情感的纽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他也很遗憾地表示,巡游等民俗活动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如农村、宗祠等被高楼大厦取代,再想恢复多年前的热闹景象已经很难。再加上有传承意识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再过些年,就看不到这些习俗了。

  在他看来,越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项目,越代表着其正面临岌岌可危的处境。因此,他建议,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相关部门将其整理为视频、文字、录音等档案,并进行数字化保存;文史工作者将其整理编写为科普读物,通过举办各类讲座等公益活动进一步传播;此外,也要为民俗文化创造生存的生态环境,比如福州方言的普及学习,为大众参与提供机会,这样才有可能将乡愁留住,让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