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小桔灯”照亮山乡儿童的心灵

09.05.2019  15:10

  “我想过离开,想过要去谈个恋爱,成个家。但我的这些宝——我这样称呼我的学生们,想到他们再有一两年就要毕业了,就想把他们带到毕业吧,毕业了我再离开。就这样,我做一名支教老师做了14年。14年间,我先后在云南、贵州三所山村小学支教,现在在贵州毕节一个叫元宝村的小学支教。” 毕业离开学校14年后,徐召伟,这位石河子大学2001级的毕业生回到了母校,与师弟师妹们交流自己14年的心历路程时,敞开心扉,真诚面对,赢得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掌声。(5月8日《光明日报》)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山区要快速走上振兴的快车道,山区的教育也要飞速发展。然而山区教育发展存在着很多困难因素。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的学校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艰苦,吸引不了师范生加盟。二是,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渴望温暖,渴望享受优质的教育。三是,这些年党和国家对于山区教育加大了投入,地方上的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到援助的行列中。但是对于面广量大的山区教育,依然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为他们点燃教育的“小桔灯” 。

  山区教育需要有志青年加盟,这样才能为山区播种希望。中文系毕业的徐召伟,自从十四年前走上支教路,从此再也没有停歇。也在山区教育的路上用青春和理想为当地的孩子点燃了一盏盏希望的“小桔灯”。他教给孩子们知识,将足球教育带到山区教育中,亲手将山区的多名孩子送到了大学的校门。这样的好青年越多,山区教育才更加有希望。

  在贫困山区支教,是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和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的。对于大城市长大的人来说,能14年坚守在山区的支教路上,没有爱心作为铺路石是无法抵达的。因为不忍心看到山区留守儿童的眼泪,因为不忍心和他们分开,让一份发自内心的善良和爱作为支撑,才使他在山区教育的崎岖路上一走就是14年,用努力和奉献支撑起了山区孩子的诗和远方,让他们的足球队走出了大山。

  青春要闪闪发光,不仅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理想,同时也让山区的教育、山区的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诚如徐老师所言:“我是学中文的,曾经特别想当个诗人,也拼命地写诗。最终发现,在支教路上把自己活成一首诗吧。”富有诗情画意的话语,虽然有苦有累,一年也难得见上一次父母,但是这份用执着和努力作为底色的奉献精神,却点亮了山区留守儿童的梦想。这样的人越多,山区教育才有更多的小橘灯,照亮留守儿童前进的方向。(晋安区文明办 胡安安)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