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好学校:大田县城关第三小学用爱领航,用心育人

09.10.2014  17:55

  位于仙亭山脚下的大田县城关第三小学,是大田县“南拓东进”城区建设战略的一个民生工程。这所建校不到一周年的新办校设计新颖,布局合理,教学设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典雅。走进校门,综合楼上“真、知、善、行”四个醒目的大字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学校的校训,蕴含着学校的育人思想和培养目标。本着以育人为己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精神,城三人开创了建校第一年的幸福工作、快乐学习之旅。

  美丽校园,学生梦想启航的地方

  学校占地面积14265.30平方米,建筑面积1141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2幢,综合楼1幢,体育馆1幢。校园环境优美,楼宇间、操场四周被绿意盎然的花坛、绿化带包围着。植物绿化配置合理,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四季如春,清香宜人。走进教学楼,随处可见标准化的教学设施: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班班通,堂堂用”。舞蹈室、音乐室、电脑室、美术室、劳技室、录播厅等功能室设施完善、配置标准。图书馆按高标准建设,藏书丰富,生均图书拥有量45册。同时,配有藏书室、电子阅读室、期刊室、师生阅览室,图书借阅实现电子化管理,增大图书流动率。学校重视科技教育,组织研发科普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新建体育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是县城小学中前所未有的,为学生的健身、益智提供了前提保障,体现了学校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打造名师,牢固树立精品的意识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学校拥有一支年轻、有实力的教师队伍。在29名教师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17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各1人,县五星级教师4人。建校一年来,学校围绕“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名师队伍”这一理念,确立了合格型、新秀型、骨干型、研究型、专家型等五种类型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培训、结对帮扶、专业成长等机制,促进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追求专业成长。学校每周开展研讨课、观课议课、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开展教学比赛、送教下乡、案例分析活动,在活动中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保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14名教师在县教学比赛中获奖,6名教师在市教学比赛中获奖。在三明市“微课程”研发和评选中,学校荣获一等奖,并代表三明市参加省级评选。

  阅读养成,点亮孩子心灵的明灯

  学校按“养成教育成就习惯、情商教育铸炼心态、特长教育提升品位、文化教育发展内涵”的思路,借助省级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努力营造书香校园。除了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功能外,各班级建立图书角,响应学校倡导的好书共享、随时阅读的好习惯。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学生每人一本读书笔记,将阅读中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和心得体会写下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还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好书推荐会、读书交流会、制作读书小报等,让孩子在活动交流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激发“我要读”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培养不仅在校园,还应延伸到家庭。为此,学校推行“亲子阅读”,让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看家庭教育专著。为了保证“亲子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学校多渠道地解决了“家长没书读”的难题。首先,专项购买家庭教育专著,发动家长到图书馆借阅。其次,学校与社区对接,批量借书,再以“图书漂流”的形式让家长传阅。再次,在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家长等活动中,学校以书籍作为奖品,丰富“亲子阅读”的书籍。最后,学校还设计了“亲子阅读”登记表,要求孩子阅读家长签字,家长阅读孩子签字,形成有效的阅读监督机制。在“亲子阅读”中,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也增进了父母与子女的亲情。

  家校共建,编织孩子成长的摇篮

  “各位家长,我校本周的宣传教育重点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学生’……”这是学校发给学生家长的短信,要求家长给予配合。针对“七成学生为进城务工子女”的校情,学校将“家校共建”作为学校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为进城务工子女的心路发展领航。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发送信息、电话交流等形式,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精细化、明朗化,形成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为了增强多元化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学校还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班级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沟通交流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同时,学校改革传统家长会模式,由家长代表主持家长会、开设讲座,让家长、老师成为学校教育的共同主人。

  家长的积极性高了,教师的家访工作应该做得更细致。学校的家访工作实行定量制度:每周家访不少于5个学生。学校不定时地抽查家访情况,确保家访的真实性。家访重在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多关注和倾听家长反馈的信息,针对每个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家长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学校还根据留守儿童多这个校情特点,开展“微心愿”活动,把“家校共建”活动延伸到社会。“微心愿”活动得到了家委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让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微小的心愿,感受社会的温暖。为了争取更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不断传递正能量,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微心愿”专项基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实践体验,成就孩子高飞的翅膀

  本着“让学习变变身,给童年亮亮色”的主旨,学校在距学校9.5千米的后华村建立了“快乐体验•幸福成长”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根据基地资源策划实践活动总方案。各年级根据总方案精神,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年级方案,开展既有统一方向,又有年级特色的实践活动。一学期中,每个班级都能到基地参加2-3次的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2-3天,期间吃、住都安排在实践基地里。

  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融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于一体:亲情在这里加深——开展感恩亲情活动,如饭菜里的爱(为父母炒一盘最爱吃的菜)、为父母讲故事,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等活动。让孩子在没有电视、游戏的生活中与父母交流沟通,深入了解,进一步培养亲子情感。班队会在这里开展——结合实践基地周围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队会。如环保主题,为基地所在村美美容,定期清理垃圾;爱心主题,为所在村的老人打扫卫生、做家务,学会关爱老人。体能在这里锻炼——学校与基地相距9.5公里的行程,要求学生背上生活用品步行往返,锻炼体能,磨炼意志。能力在这里训练——到菜地种菜、除草、松土、摘菜,学习洗菜炒菜、文明用餐、洗碗筷……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迅速提升。探究学习在这里体现——专业老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种植苗木、蔬菜、花卉、草药,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增长知识,观察记录,体验感悟,分享交流,形成“实践、观察、感悟、表达”的认知链条。文体活动在这里举行——早晨,体育老师带领学生沿安静的村道上晨跑,享受天然氧吧;晚上,围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开露天晚会,或唱歌、跳舞,或竞技、亲子游戏,或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在零距离中激发学生大胆展示自我风采,欣赏他人优点,树立团队意识。

  一年来,学校在“真知善行”理念的引领下,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用爱领航,用心育人,探索出一条适合校情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