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地建安置房和绿地:晋江宜业宜居更宜人

29.08.2014  11:33

  晋江的新型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推进。没有晋江的工业化,就没有晋江的城镇化。

  从最初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满天星星”,到现在的上万家企业,晋江9万多农民先后离开了世代耕耘的土地,进城、出省,经商、打工;许多乡村变成了工厂、高楼、街区,100多万外地打工者涌进了晋江,晋江年常住人口达200万以上。“城内有村,村内有厂;厂包着村,村包着镇;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是对晋江城市真实而形象的写照。

  建设新城易,改造旧城难。晋江人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一座功能布局更合理、公共服务能力更强、环境更宜居的新晋江城市雏形开始出现。

  “这几年,晋江投入1000多亿资金,实施了九大组团建设和五大片区改造,拉开了城市骨架,释放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说。目前,晋江中心城区已建成77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64%。全市649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统一规划,中心市区控规覆盖率达65%,镇级总规、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

   产城互动,城市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分离

  8月27日傍晚,杨集体从小区管委会下班,来到家门口的八仙山公园散步,这已成为他每天的“固定动作”。55岁的杨集体,是梅岭组团首个回迁项目仙格小区的第一个回迁户。

  杨集体是许厝社区人,组团拆迁前,一家九口居住在旧房子里,种点菜,养点鸡鸭,做点小生意,日子也算过得安生。但是农村环境脏乱差,一到夏天,随意排放的污水和垃圾引来蚊蝇满天飞,治安也不好。

  3年前,许厝被列入晋江梅岭组团改造范围。杨集体家的老房子,换成了两套安置房。老杨说,政府拿出最好的地块,盖了高质量的房子,这是用心在为百姓办事。仙格小区南面是心养小学,小区东面不到30米,是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后,我们看病、孙辈们上学都方便了。

  在晋江的城市改造建设中,最好的地块用来建安置房、建公园、建绿地。以梅岭组团为例,40%的征迁地块用于城市景观,建设人工湖、八仙山公园等,真正用于商住房开发的用地不过29%。

  近两年,晋江352个重点城建项目和45个安置小区全面启动,建成50个现代小区、20个公园绿地,打通41条城市主干道,建成一大批教育、医疗、环卫等民生与文化设施,改善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

  与此同时,晋江将城市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逐步分离,做大做强产业园区。近三年来,126家优质企业从城中退出,进入工业园区,229家低效污染企业被淘汰出局,实现了产业集约集聚、转型升级。去年晋江市第三产业增幅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为了深化产城乡融合,晋江还将投入28.7亿元,建造19条交通公路、29条市政道路。如今,晋江市拥有公路里程2362公里,公路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多。

   融入融合,“新晋江人”的幸福生活

  来晋江务工18年后,黄中文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许厝社区廉租房聚兴小区1201室,46岁的黄中文和家人搬进这套廉租房已有一年。

  住这套70多平方米的“三房一厅”,黄中文每个月只需支付160多元的房租,是目前市场价格的1/10。“这一切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我把晋江当成了自己的家。”黄中文一家很满足。

  像黄中文一样满足的人还有很多。为让外来人口买得起、住得下,晋江市从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企业员工宿舍、安置房和人才房共6个方面构筑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全市已累计向外来人口提供保障性住房3502套。

  晋江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110万左右。但是,由于公共服务、生活保障的不完善,许多熟练工、技工和优秀的管理人才离开晋江另谋职业。这一度成为外来务工者内心之痛,也是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之痛。

  如何能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晋江,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融得入、过得好?经济发展的现实,倒逼晋江的主政者们制定更完善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机制。

  2011年7月,晋江在福建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凡年满16周岁,且在晋江务工满30天以上的流动人口均可申领居住证,已累计为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160多万张。一张“居住证”,让持证者享有与当地晋江人同样的选举权、公职人员招聘、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户籍落户等28项市民化待遇。

  2012年9月,晋江市全面放开户籍。去年以来,已有10232名外来人口“无障碍”转入户口,成为晋江的“新市民”。不仅如此,晋江市全市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开放,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晋江本地学生一样的就学升学权利。目前,在晋江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有20.33万,占学生总数的58.7%,超过了本地学生,其中有93.3%是在公办学校就学,基本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全覆盖。

  10年前从江西来到晋江的甘木林,如今已是优兰发公司党委书记。这些年,甘木林和公司的一批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攻关小组”,研发成功“12克/平方米超薄薄页纸”,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他又牵头成立了“党员研发中心”“党员示范车间”,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先后研发出“马桶坐垫纸”等一系列行业关键性技术,获得了7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被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泉州市人大代表和晋江市纪委委员。

  “晋江没把我当外地人,我也把晋江当成我的家。我的心留在了晋江”,甘木林说。优兰发公司80%员工来自外地,他们住公司提供的免费宿舍,享有医疗保险,子女都能在晋江就学。2013年,仅优兰发集团就有7名外来人员凭科技进步奖获选晋江市优秀人才。

  2013年,晋江市共获得各级科技项目经费4200多万元,95%以上的科技项目由外来人员主持实施。外来工们还可参与政协委员推选,人大代表选举,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目前晋江市共有341名外来人员担任市、镇两级“两代表一委员”。

   城乡一体,留住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愁

  晋江磁灶镇大埔村,是一个人口近5000人的大村,以往以脏乱差闻名,是一个被人嫌弃的地方。几年前,当大埔村被列入晋江市的旧村改造项目时,村民们都要求在原地拆迁改造。除了故土难离,这里还有他们的宗祠、祖庙,怎么能随意搬走?

  如今,这里建起了130多座整齐划一的连体别墅和小洋房,脏乱不堪的村道变成了整洁宽阔的道路,文体活动中心、休闲中心广场、体育健身路径、灯光球场、老人活动中心、藏书近7000册的农家书屋,以及到处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让这里既拥有城市的繁华,又多了一份雅致与宁静。

  大埔村69岁的吴文焕闲时喜欢在屋外的空地上唱南音,“以前屋子旁边臭气熏天、蚊虫乱飞,张口都难;现在到处都是绿地鲜花,空气多好啊,连原本嫌弃这里的鸟儿都飞来唱歌了。

  在晋江,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而不是人为地把农民赶进城。在实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晋江秉持“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的原则,每年拿出6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推动社会保障、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是新一轮的‘造城运动’或‘灭村运动’,核心是解决好人的城镇化,注重城乡的生产和生活差异,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

  推进城乡一体化,晋江蹄疾步稳:实现城乡低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救助、优扶等的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办普通高中免收学费城乡一体化;实现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率先建立“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覆盖178个村,6万多名被征地人员按月领取保障金,从而保障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晋江在农村还建立了宅基地和承包土地的有偿退出、流转和产权置换机制,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在晋江市世纪大道现代时尚的建筑旁,一片高低错落的闽南风格红砖古厝群格外引人注目:燕尾厝角、瓦筒瓦当、檐前滴水、天井厅堂,以及墙上的石雕、砖雕、木雕,或飞禽走兽,或花鸟鱼虫,或民间故事,130多幢古建筑凝固了晋江的旧时光阴。从唐朝五店开市至明清,五店市商铺林立,繁华竞逐,一直是晋江城的中心。

  2010年,在晋江市的城市改造中,保留还是拆除这片传统街区曾经有过争议。如果开发房地产,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益,但是晋江市委、市政府还是决意保留这片承载了晋江1000多年历史文化记忆的老街区。“没有文化的传承,城镇就失去了灵魂和凝聚力。”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黄良说。如今,在这片126亩的古建筑群中,流传千年的雅乐南音,独具晋江地方特色的柯派丑行表演艺术、掌中木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常上演。

  除了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晋江市还对陈埭涵口、灵源灵水、龙湖檀林、龙湖衙口—南浔、金井塘东、东石玉记、安海九房、永和旦厝等十大古建筑群实施了重点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根脉。

  漫步晋江城区,绿荫遍地,花团锦簇。在晋江城市核心区,两年前出现了一个总面积约1300亩的晋阳湖公园,近千亩的湖面,波光粼粼,水鸟翔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我们没有把最好的地段开发成房地产,而是把它建设成晋江的文化之眼,留给市民,让居民们在繁华的都市中依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晋江独到的城市发展观。

   短评

  以人为本 留住乡愁

  晋江市,一个汇集了安踏、别克等名牌的“品牌之都”,一个创造经济奇迹的县级城市。今天,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中,晋江又交上了新答卷。

  晋江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城镇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晋江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在城镇化建设上勇闯新路,认真处理好人与城市的关系,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关系,镇与村的关系,思路清晰,进退有序,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晋江版的新注解。

  中国建城史几千年,一路走来,密布兴衰跌宕的辉煌与苦难。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充满对城市应有的敬意,对民意应有的尊重,对环境应有的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政绩观的刺激下不会有乡愁,盲目拆迁的冲动中不会有乡愁,过度扩张的大城市容不下乡愁。

  如何搞好城镇化建设,晋江经验值得重视和关注。我们可以像晋江人那样,城里的人拥有美丽乡村的环境和空气,外来人有在家乡一样的美丽乡愁。无论城乡,幸福都像花儿一样。(人民日报 记者 余清楚 江宝章)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
福建沙县: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乡村
  为破除陈规陋习,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