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乡愁之路——莆田新24景美术作品赏识

03.06.2015  15:23

  莆田网讯 墨迹已干,画面散发着芬香。24幅山水画第一次集中悬挂起来,接受镜头的拍摄,我们的目光闪烁着惊讶与欣喜:这些出自不同手的作品,拥有一颗共同的心!对美的理解和赏析,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都洋溢在洁白的宣纸上。

  由湄洲日报社独家策划和组织的“绘乡愁”新莆田二十四景采风活动,邀请24位画家描绘新莆田二十四景。从2014年10月开始,采风、写生、交流、研讨、评点、修改、定稿,历时三个多月,画家们有的数易其稿,有的经历重画,有的光写生稿,就积累了一大叠!他们来自于福建省各高等院校、省画院,更有莆田本土画家。24人中,有13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4人中,年龄最大五十多岁,最小为80后,平均40余岁。

  湄洲日报社对24位画家的选择,有一个硬件:必须是莆仙籍人。

  莆田人画新莆田24景,才能画出山水中的乡愁。这乡愁,是儿时对家乡的眷恋,是当代对传统的追溯,是文化对生活的反哺!

  新莆田24景,它是针对清顺治年间,一位名叫林尧英的进士、诗人命名的旧莆田“二十四景”而说的。时间过去了350多年,莆田也由原来的县扩展到市,新的文化强市战略举措之一,是打造新莆田24景。新24景评出来了,它们分布在各个县区,每个景点都有历史和文化,都凝聚着浓郁的乡愁。那么,乡愁是如何被画出来的?

  翁志承是最后一个交稿的人。这个瘦削的画家是艺术学博士、省画院专业画师。他画的“江东梅影”是24景中唯一一张以人物为题的国画。梅妃名叫江采萍,唐明皇爱妃、诗人,莆田人文景观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翁志承祖籍涵江镇前,家就在“梅妃故里”对岸。他专攻人物画,尤善画古典仕女。画梅妃非他莫属。经过了长时间的寻找、思考、酝酿之后,他将人物、山水、花鸟画技法融于一体,在六尺宣纸上,尽情挥洒他的想象和才情,展示他的技巧和审美。他画的梅妃形象有着生活的真实感,可在意境中又是写意的。他给整张画倾注了生命和精神的符号,民居溪流、亭台水榭、树木花草无不倾注他对家乡的情怀,画面构思巧妙、虚实关系、节奏开合,传达了一种超越物态的心象之美。省美协主席翁振新说:“翁志承是从水墨入手进入工笔重彩领域的,因此他的画兼有工笔和写意两方面的特点,而对现代绘画平面构图因素的研究,使他的创作注入较多的现代意识。”

  学院派画家中,福建师大的陈端出生于1982年,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个在读博士生。他画的“龙谷奔泉”色彩淡雅,意境安静,构图新颖,物象繁复。九龙谷的山以绿、蓝、黄三色相互映衬,水和云雾则高低错落、起伏有致。在立意取舍上,他采用了俯瞰式的构图方式,将九龙谷险峻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景观尽情展现。亭台楼阁为山间点缀,人与动物被隐藏了起来。这样表现山水的雄阔奇伟,也见于武夷学院李亮画的九鲤湖中。李亮的“九鲤飞瀑”完全不是导游图一般的写实手法,他用最大的篇幅画面来突出山水的生态景观:广阔的山林密集而繁茂,无数的枝干叶片幽黑深邃,在画面的右上部,画了一幕壮阔的瀑布。绝顶之上是远山及依偎在高山怀抱里的庙宇。这种把人文景观放远,把自然景观拉近的画法有一种震摄视觉的作用。用色黑白简约,而设墨纤细委婉、分毫毕现!

  学院派有三位女画家。福建师大的王英瑛出身于书画之家,父亲王琛是旧莆田二十四景画家。丈夫是北高镇人。她说安排她画“五侯秋望”是老天的恩赐,她随先生回家不知多少次登五侯山,在秋天放远目光看兴化湾潮起浪涌。她的画把这座山的记忆画出来了:在浅白的写意画面上,山脚有房舍田园,半山有云雾翻腾,山上清碧一片,可望见辽阔的兴化湾和航行的船舶。与王英瑛不同的是,画“妈阁风涛”的柯立红是闽江学院副教授,她完全把一座山放在了海面之上。她画的妈祖阁是一处新建的景观,坐落于山亭镇山柄村的麒山之巅。柯立红用唯美的、细腻的工笔双钩,裁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左海右山,塔立山顶;梯次分明,物象疏落。妈祖的精神在画中,是海晏河清、一派宁静、一片祥和。

  陈领小时候住在小西湖边,她对家乡的梦想是一方清澈的水。可她这回与丈夫吴建福共同绘就的作品是“尖山瞰海”。尖山在南日岛。夫妇俩的画面布局与柯立红的“妈祖阁”略同,也是左海右山。可南日的海与湄洲的海显然不同,“尖山瞰海”的视野十分广阔:近滩船泊港澳,远海岛礁耸立,旅船点点,天光水色。也许这幅画从实景看不太像南日的尖山,可“尖山瞰海”这个意象,在画家的心里,就是这样的辽阔与壮美!

  莆田学院的林永生、吴克强、王艺敏、张向阳四位画家,既有学院派的造诣与修养,又有莆田这方山水长年滋养与熏陶的痕迹。林永生是大洋人,他画的“永兴画嶂”分上、中、下三个部分构成。他用雄浑的笔墨、夸张的造型、深邃的动感描写永兴岩这座莆田西北部高山的壮观与瑰丽!乍看起来,永兴这座山缺乏细节描写,可“鬼岩”的精妙造型,山间的蜿蜒曲折,山上的云雾弥漫,还是在画作中得到呈现。这是一幅宜于远观的作品,林永生的作品流露了大洋人的性格。

  吴克强是一位笔墨老到、经验丰富的画家。他画的 “鹅尾观澜”充分展示了一贯主张的美学观点。他不仅画鹅尾,而是把湄洲岛的很多符号都画了进去。风起云涌,惊涛拍岸,礁岩突兀,石道起伏,画面交错递进,直到湄山顶峰。王艺敏的画风内敛而细致,他用超强的表现力精妙刻画了“仙洋戏水”这一独特景观。仙水洋在凤山顶,是一处没有亲身到达很难说得清楚的乡间奇境。王艺敏把远近的山画出来,把脚底下的水画出来。他好像就光脚站在仙水岩的水中做画:浅浅的、柔柔的、清清的水,只有小腿那么深,可它是那么清澈甘冽,那么直透脚心!张向阳 “麦斜云岫”写实抽象,画面疏朗,景物清新,大量留白,如梦如幻……

  24景中有两座新塔,两座古塔。

  妈祖阁是完全新的新塔,雁阵塔是被毁坏而新建的塔。天中万寿塔、无尘塔才是真正的千年古塔。

  天中万寿塔是一座镇海风水塔,始建于五代年间,北宋嘉佑四年(1015年)端明殿学士蔡襄重修。该塔是典型的宝箧印经塔式佛塔,即阿育王式塔。当年,天中万寿塔以全国最大、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宝箧印经古塔成功入选国宝。塔顶造型极为罕见,东西南北四角嵌蕉叶形插角,正中竖立花岗岩条石雕琢成的相轮五重塔刹。第一层的莲花瓣须弥座的石雕像,第四层头戴古印度宝冠的浮雕等等,都是明显的外来元素。该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杨玉泉画“塔斗夕霞”,就画天中万寿塔。他用简约的写意笔法勾勒万寿塔主景,塔尖上空,大片空间是黄色夕霞、白色云朵。象征性、主题性明朗,具有文人写意画的意象美。无尘塔坐落于九座寺,也是国宝级文物,是福建省内罕见的最具特殊形态的唐代古塔之一。徐国雄用焦墨法画“凤顶无尘”:山高峻而雄奇,雾弥漫而飘荡,近景苍松林立,无限沧桑和神秘的九座寺被掩盖在松树下。他的画面与杨玉泉相比,更具丰富性和立体感。他对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高超技艺在这幅作品中因此而得以充分呈现。

  黄向阳的“雁阵归舟”是写实与想象相结合,他有点淡化了那座复制的塔。他把儿时对村庄的记忆、祖辈们流落东南亚的思念以及登瀛阁的文化象征,都绘入了画中。他的这种追求与许志挺画的龟山寺、邓伯元画的南少林不谋而合。邓、许二画家也都选择画儿时故地。伯元的“林泉禅武”构图独特、意境深厚、磅礴大气。他用月夜把历史的神秘感和禅武之地的宗教氛围画了出来。志挺创作的“龟洋积雾”龟山寺是福建唐宋时期著名的南禅传法之地:无了法师是六祖慧能的徒孙,中间是师祖南岳怀让、师父马祖道一,无了获得顿悟法脉的正传,龟山因此名扬海内外。志挺是报社的人,他对自家活精益求益,三易其稿,几番润色,终成正果!

  三位仙游籍画家也体现了传统笔墨的精妙功夫。童国清的“菜溪幽壑”沉浑玄妙,巨岩、削壁、兀松、迷雾上下交错,亭台屋宇间插其中,他说他多次画菜溪岩,唯有这次感觉有压力。但压力也是动力,他终于画出来了。黄玉坤的“蜚山霜月”有一种幽深的厚重感,深夜明月悬空,森林无语,幽潭清澈,雾涌于山中,霜结草叶上。林仁中的“天马悬梯”亮点在于贯穿上下的梯上。第一稿梯大了点,第二稿梯变窄了,悬梯终于“悬”起来了!

  徐学仕也是报社画家,他在北京、莆田两地跑,一个人画了新莆田24景,新年来临时印成台历到处发。他画“望江竹浪”,第一稿被人批评少了竹林,乐观豁达的他虚心画了第二稿,竹林多了点,可山还是原来的山,雾还是原来的雾。郑展山的“东甲晨光”也是一处国宝级文物单位。镇海堤地处黄石,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情。他用散点透视画日出海滩上的水光船影,那种天水间激情动荡、江面上小船的剪影,形成了江天一色的动人美景。林劲松的“圳湖映碧”写实而传神,充分突显了这位花鸟画家的山水情怀。曾国防的“浮曦春赏”是家门口的景,他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作品,他那森罗万象、繁杂细碎的画面,体现了这一抗倭古战场的历史风尘!

  “天云石语”、“清塘栖鹭”,好多人不知它们在何处。老家平海镇的许志刚画的是埭头镇的大蚶山,他小时候经常去大蚶山春游,耳闻目睹其传奇故事与美丽景观。他画的石头、乌松,而是泛出一层淡淡的温润,造型层次递进,色调明丽清雅。黄美光画的清塘是秀屿区的天然湿地公园,他用青绿山水技法入手,造像纤细准确,远近包含丰富,水光滟滟,白鹭翩翩,烟雾弥漫,超尘脱俗!

  山西省美协原主席姚天沐、福建省美协主席翁振新是此次活动的艺术顾问,他们认为莆田选这些画家来画景点,既是艺术探索和创新的一次尝试,也是打造文化莆田的一次创举。画家阵容强大,水准较高,作品风格各异,志趣相投。可以说,代表着这个阶段莆田美术界的新高度!这些画家属中青年,他们的资质和潜力,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获得世人的赞许和信任。也许,就某件作品而言,它还存在着不足和遗憾,但就整体创作来看,这24幅作品,将是莆田文化工程中标志性的佳构!(黄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