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灯火老店见证闽南婚嫁习俗演变

13.07.2015  18:34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漳州7月12日电 题:百年灯火老店见证闽南婚嫁习俗演变

  作者 余丹 郑德鸿

  福建漳州市芗城区的香港路167号,是一间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店,店内专售各种嫁娶、宗教等民俗用品,见证了闽南婚嫁习俗的演变过程。

  还未走进王桂英的灯火店,就被店外琳琅满目、红红火火的婚俗用品所吸引。店内,不仅有婚嫁所需的头花、灯芯、扫帚、畚斗、杯盘、灯火、对联、花帕等,还有礼佛所用的香烛、寿金、香炉、饯盒、神像、佛龛,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80岁的王桂英是这家老店的第三代主人。王桂英12日告诉中新社记者,老店始于其祖母颜香酸。早期,祖母在香港路190号家门口摆了个小摊,售卖小百货及嫁娶用品;此后,父亲开起灯火店,专售各种油灯。

  读到小学五年级,王桂英便辍学帮家里卖油灯。随着年龄增长,王桂英出落成漂亮姑娘。因为油灯的玻璃罩在漳州话里叫作“囱管”,王桂英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囱管西施”。

  “这是旧时的铁皮罐头煤油灯,在以前的婚嫁中可是很热销的产品。”店铺里,王桂英拿着几个老旧煤油灯向记者介绍起来,只见她手中煤油灯的灯座是圆筒形罐头制成,涂上红色的油漆,虽然简陋却充满时代感。

  王桂英说,因旧时电灯未普及,家家户户都需要煤油灯,父亲于是自制煤油灯售卖给顾客。由于父亲所制作的铁皮灯座耐用,且红色代表吉祥,婚庆时红灯座油灯充满喜气,更受顾客喜爱。

  随着电灯的普及,煤油灯渐渐失去了市场。然而,老漳州人依然记得,结婚一定要找卖灯火的“囱管西施”。

  “只要是漳州周边地区的婚嫁风俗,我都十分了解。”王桂英说,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于是对各地的婚嫁习俗了如指掌;只要顾客报出自己所在的村,她就能够为其介绍适合当地风俗的物品。

  “红篮十二件”是漳州传统民俗里嫁女必备的东西,所配之物均为吉祥之物,或取其谐音寓意美满。但是,如今,许多漳州人已不识具体物件,只能慕名来到王桂英的店里,请其帮忙将东西完整准备好。

  “‘红篮十二样’其实远不止12样那么简单,但现在也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沿袭这种传统。”王桂英称,随着岁月流逝,旧时繁琐的婚嫁细节渐渐被简化,不少婚嫁习俗已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漳州龙海百花村,现仅有极少数村民延续着一种独特的婚嫁风俗,就是在新娘新婚出嫁时,嫁妆不仅包含寓意吉祥如意的物品,还有置办红白事时所需的红、白布。而村内曾流传的在饭锅上盖“饭钵巾”,寓意家庭和睦的风俗,则彻底消失了。

  目前,王桂英的儿子谢天惠作为第四代传人,从母亲手中接棒继续经营着灯火老店。但谢天惠的女儿已找到安稳合适的工作,并不打算打理这门生意,百年老店面临或将关门的结局。

  “现在做这行利润太低,没有谁会来接手的。”卖了一辈子民俗用品的王桂英忧心忡忡,依然守护着老店。(完)